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地方立法主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2 08:57
  地方立法,相对应中央立法而言,泛指有权限的地方立法机关,在本地区的时空范围内,就执行中央立法和规范地方性特殊事务所颁布实施的立法。我国领域广袤,人口众多,国情也十分复杂,这使得地方立法在我国国家立法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典型特征是中央集权。然而,在我国单一制的背景下,地方立法权能之存在,仍然具有其正当性。从外部因素来看,地方立法是维护地方自生自发秩序的需要,是表达地方性知识的需要;从内部因素来看,地方立法可以弥补中央法律规范中存在的“目的缝隙”与“表达缝隙”,以便中央法律的操作和落实。一切立法活动都与地方立法主体相关联。中央与地方立法机关相互关系,是我国一元两级多层次立法体制中诸多立法主体之间最重要、最直接、最核心的相互关系,也是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研究和重塑二者之间的关系,探寻实现中央与地方立法良性互动的路径,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以及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在对二者相互关系进行辨析、运行现状实证检视的基础上,提出重塑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良性互动关系应遵循的基本...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立法主体的理论框定
    2.1 地方立法权能的正当性基础
        2.1.1 西方立法权的配置模式:比较法的考察
        2.1.2 单一制背景下我国地方立法的正当性
    2.2 地方立法主体的理论界定
        2.2.1 地方立法主体的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2.2.2 地方立法主体立法权的主要范畴和领域
        2.2.3 地方立法主体的正当性基础
    2.3 地方立法主体的演进轨迹
        2.3.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82年)
        2.3.2 逐步发展阶段(1983—1999年)
        2.3.3 规范发展阶段(2000至今)
    2.4 中央与地方立法机关相互关系辨析与重塑
        2.4.1 中央与地方立法机关相互关系辨析
        2.4.2 中央与地方立法机关相互关系运行现状的实证检视
        2.4.3 建构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良性互动关系的路径探析
第3章 地方立法主体间的关系及角色分析
    3.1 我国地方立法主体在立法过程中的法定角色
        3.1.1 法规的“制定者”
        3.1.2 立法的“决策者”
        3.1.3 立法的“提案者”与“执行者”
        3.1.4 立法的“参与者”和法规的“遵守者”
    3.2 域外地方立法主体在地方立法过程中的法定角色
        3.2.1 联邦制国家地方立法主体互动关系实然形态
        3.2.2 单一制国家地方立法主体互动关系实然形态
第4章 地方立法主体的立法权与运行之现状
    4.1 地方立法主体立法权的法律供给
        4.1.1 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
        4.1.2 地方立法主体立法权文本规范的局限性分析
    4.2 地方立法主体在立法过程中运行现状的实证检视
        4.2.1 地方立法主体在立法准备阶段行使立法权的自主性
        4.2.2 地方立法主体在法案到法阶段行使立法权的有限性
        4.2.3 地方立法主体在立法完善阶段行使立法权的差异性
第5章 地方立法主体制度之完善路径探析
    5.1 完善地方立法主体制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5.1.1 最大限度保护多元利益主体权利原则
        5.1.2 公开原则
        5.1.3 效率原则
    5.2 完善地方立法主体制度需要坚持的功能导向
        5.2.1 立法过程的民主化功能
        5.2.2 立法决策的理性化功能
        5.2.3 立法结果的正当化功能
        5.2.4 权力控制的程序化功能
    5.3 科学合理定位地方立法主体的权能
        5.3.1 地方立法主体的权能
        5.3.2 地方党委的立法权能
        5.3.3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能
        5.3.4 地方政府的立法权能
        5.3.5 人民政协与社会公众的立法权能
    5.4 平衡地方立法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5.4.1 地方立法主体利益的认识
        5.4.2 建立地方立法主体利益冲突的解决规则
    5.5 建构地方立法主体合力立法新思路
        5.5.1 完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机制
        5.5.2 健全地方人大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功能
        5.5.3 实现地方政府在立法中的协同功能
        5.5.4 探索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在立法中的协商机制
        5.5.5 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立法协商的概念、理论与类型[J]. 朱志昊.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04)
[2]试论加强和完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J]. 方芬.  人大研究. 2015(06)
[3]关于立法协商的几个基本问题[J]. 张献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5)
[4]公民意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促进与形塑[J]. 伍华军.  法学评论. 2014(04)
[5]人大专门委员会与立法公正——以人大专门委员会与政府部门关系为中心的考察[J]. 丁渠,李靖.  河北学刊. 2014(02)
[6]论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J]. 高玉杰.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4(02)
[7]立法协商 迈出协商民主新步伐[J]. 崔晨.  北京观察. 2014(01)
[8]论党委与人大关系之理顺[J]. 蒋劲松.  法学. 2013(08)
[9]人民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目标与路径[J]. 殷啸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10]立法协商的风险评估及其防范[J]. 赵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地方人大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功能研究[D]. 阎锐.华东政法大学 2013
[2]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分权研究[D]. 孙波.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利益妥协立法目标下的立法程序探究[D]. 于文静.苏州大学 2008
[2]我国立法解释制度存废之研究[D]. 郑辉.华东政法学院 2002



本文编号:3546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46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6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