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公众利益诉求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23 17:36
全面精准地把握公众利益诉求是党和国家制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表现出新特征,引起公众利益诉求发生新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增加经济收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诉求强烈,利益诉求结构表现出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精神文化利益诉求与物质利益诉求并重的特征。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度高,"安定""幸福"是人们理想生活状态的核心词,不同收入群体和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诉求虽存在差异,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的共同心声。
【文章来源】:南都学坛. 2020,40(05)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造成经济状况不满意的原因
针对认为政治地位有变化的人群进行追问,发现在导致政治地位变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经济收入的变化导致”占比35.2%)和政治改革(“国家改革政策的调整”占比33.1%)仍然是影响人们政治地位变化的两大首要因素。27.2%的受访者则认为是由于“社会群体政治地位普遍提升”带来的(见图2)。不同职业群体对于政治地位提升的归因存在差异,公务员群体更倾向于认为是国家政策调整导致,而农民、工人、企业家、教师、医生等其他群体则更倾向于经济收入变化导致。关于公众的政治参与的方式,采用“选举与被选举”占比为29.0%,远高于其他方式,成为人们政治参与使用频率最高的途径。其次是“基层民众自治(农村村民自治或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分别为18.2%和18.0%。“媒体曝光”和“反映社情民意”分别占12.2%和11.4%。公众多采用制度方式理性参与政治生活,诉诸“极端形式”的比例极低,仅为0.7%(见图3)。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举措,76.9%的公众持支持态度。我国改革措施调整利益格局释放改革红利的作用效果明显,61.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对改革红利获得感较强排名前三的职业群体是教师(72.0%)、公务员(75.6%)和私营企业主(67.8%),而农民(57.8%)、工人(55.8%)和服务业从业人员(55.2%)的改革获得感较低(见表1)。深化改革系列举措有效调整了社会利益结构,让大部分人享受到了改革红利,获得感明显,但不同职业群体对改革红利的获得程度存在差异。(三)社会公平程度感知存在群体差异,区域间、行业间、体制内外收入差距大,社会公平程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的现代性”视角下的“倍速生活”[J]. 孙凤. 人民论坛. 2020(02)
[2]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94.2 国人关注焦点榜首更新:养老政策牵动民心[J]. 刘彦华. 小康. 2019(34)
[3]“社会加速”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张力与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逻辑的分析[J]. 马俊峰,马乔恩.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6)
[4]论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 苟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5]信任与风险社会——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J]. 翟学伟.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4)
本文编号:3548895
【文章来源】:南都学坛. 2020,40(05)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造成经济状况不满意的原因
针对认为政治地位有变化的人群进行追问,发现在导致政治地位变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经济收入的变化导致”占比35.2%)和政治改革(“国家改革政策的调整”占比33.1%)仍然是影响人们政治地位变化的两大首要因素。27.2%的受访者则认为是由于“社会群体政治地位普遍提升”带来的(见图2)。不同职业群体对于政治地位提升的归因存在差异,公务员群体更倾向于认为是国家政策调整导致,而农民、工人、企业家、教师、医生等其他群体则更倾向于经济收入变化导致。关于公众的政治参与的方式,采用“选举与被选举”占比为29.0%,远高于其他方式,成为人们政治参与使用频率最高的途径。其次是“基层民众自治(农村村民自治或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分别为18.2%和18.0%。“媒体曝光”和“反映社情民意”分别占12.2%和11.4%。公众多采用制度方式理性参与政治生活,诉诸“极端形式”的比例极低,仅为0.7%(见图3)。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举措,76.9%的公众持支持态度。我国改革措施调整利益格局释放改革红利的作用效果明显,61.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对改革红利获得感较强排名前三的职业群体是教师(72.0%)、公务员(75.6%)和私营企业主(67.8%),而农民(57.8%)、工人(55.8%)和服务业从业人员(55.2%)的改革获得感较低(见表1)。深化改革系列举措有效调整了社会利益结构,让大部分人享受到了改革红利,获得感明显,但不同职业群体对改革红利的获得程度存在差异。(三)社会公平程度感知存在群体差异,区域间、行业间、体制内外收入差距大,社会公平程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的现代性”视角下的“倍速生活”[J]. 孙凤. 人民论坛. 2020(02)
[2]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94.2 国人关注焦点榜首更新:养老政策牵动民心[J]. 刘彦华. 小康. 2019(34)
[3]“社会加速”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张力与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逻辑的分析[J]. 马俊峰,马乔恩.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9(06)
[4]论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 苟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5]信任与风险社会——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J]. 翟学伟.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4)
本文编号:3548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4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