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线索研究 ——基于技术进步、商业利权、人文启蒙的三重视角
发布时间:2021-12-25 09:18
目前,学界对中国近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有一定的重视,在设计史认识和研究方法领域的探讨甚为活跃,也出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但从国内检索出该领域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专题研究的深入程度等状况可以看出,学界对以工业产品为中心的近代设计研究不足,近代设计史相关研究著作中对工业设计的论述也偏少,关于我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的研究还是零星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中国近代工业是在西方国家影响下发生的,其发展经历了由沿海到内陆不断深化、加剧的过程。中国近代工业并不是依靠自身技术变革或产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主动调整,而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对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侵入的被动回应。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与近代工业是共时发展的,中国近代工业“被动”发生下的“主观性”和“跳跃性”模式对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颇深,总体上说,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呈现出一种失衡性、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发展特征。根据近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特点,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生期、发展期、繁荣期和停滞期。技术、商业和人文恰是设计本体中需要思考的三种关键要素,本文将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线索界定为三条:技术进步、商业利权和人文启蒙。这也可以理解为从三个...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三条线索及结构关系
本文拟定的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定位示意图(上)及关键信息图表(下)
发枪到击发枪的突破(较为有名的款型有贝克式燧发枪和布伦斯威克式击枪)是基于英国在化学火药等技术上的进步109,那么射击方式从“前装式到“后装式”110革新,则在技术和设计上皆有考量。前装枪的使用方式是在问题的(或说存在明显的改进空间)——加弹和射击两个关键动作缺乏理的组织使得操作不连贯,这种方式的枪械不仅射击效率低下,且紧张状下复杂的操作还易发生误操作——这是枪械在技术和使用方式方面寻求更突破的直接动力。当然,包括后装式枪支由单发式向连发式的改进,这些题和需求的解决还需得益于火药、制造和机构等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图 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行为逻辑”与“视觉体验”的互动演进——青岛地铁灾害报警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的路径解析[J]. 占炜,都江. 装饰. 2016(02)
[2]论技术史的学科结构和科学定位[J]. 王续琨,冯茹.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4)
[3]丁拱辰设计思想探析[J]. 占炜,李朔. 艺术百家. 2015(03)
[4]民国时期漫画“时代派”的相关立体主义倾向[J]. 李婷. 装饰. 2015(01)
[5]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民族主义[J]. 赵超,王江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言说”与“实践”——《园冶》与江南园林互文性诠释[J]. 张恒. 中国园林. 2014(09)
[7]20世纪前期民族企业背景下的上海工业设计[J]. 周敏,殷正声. 设计艺术研究. 2014(04)
[8]设计之“无”:设计的发生逻辑与存在形式阐释[J]. 占炜,李朔. 艺术百家. 2014(03)
[9]现代性的构架: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审视[J]. 仰海峰. 哲学动态. 2014(04)
[10]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史研究综述[J]. 占炜. 设计艺术研究. 2014(02)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1912-1949)机器丝织品种和图案研究[D]. 徐铮.东华大学 2014
[2]20世纪中国产业环境下的设计体制研究[D]. 张馥玫.中央美术学院 2014
[3]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孙绍君.苏州大学 2013
[4]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D]. 张睿.武汉理工大学 2013
[5]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D]. 甘少杰.河北大学 2013
[6]广州市商会在经济领域的举措研究(1930-1937)[D]. 高巧.南开大学 2013
[7]工部局与近代上海电力照明产业研究,1882-1929年[D]. 杨琰.复旦大学 2013
[8]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设计的现代性研究[D]. 陶海鹰.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9]民国上海同业公会价格协调研究[D]. 严跃平.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
[10]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D]. 严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旗袍设计研究[D]. 郭媛媛.淮北师范大学 2014
[2]民国时期广东国货运动研究(1928-1938)[D]. 孟蕴.暨南大学 2013
[3]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管理状况及相关制度研究[D]. 杨晓枝.南京艺术学院 2012
[4]中国近代的科技新闻和科技报道研究[D]. 解寅.内蒙古大学 2011
[5]《癸卯学制》之工艺教育研究[D]. 王延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0
[6]电气照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1879-1936)[D]. 黄兴.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7]西方工业化影响下近代中国服装产业的变化[D]. 黄洁.江南大学 2009
[8]北洋新军武器装备建设历史考察(1895-1911)[D]. 李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
[9]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研究:1927-1936[D]. 饶水利.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广州会展史研究[D]. 林瀚.广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2193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三条线索及结构关系
本文拟定的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定位示意图(上)及关键信息图表(下)
发枪到击发枪的突破(较为有名的款型有贝克式燧发枪和布伦斯威克式击枪)是基于英国在化学火药等技术上的进步109,那么射击方式从“前装式到“后装式”110革新,则在技术和设计上皆有考量。前装枪的使用方式是在问题的(或说存在明显的改进空间)——加弹和射击两个关键动作缺乏理的组织使得操作不连贯,这种方式的枪械不仅射击效率低下,且紧张状下复杂的操作还易发生误操作——这是枪械在技术和使用方式方面寻求更突破的直接动力。当然,包括后装式枪支由单发式向连发式的改进,这些题和需求的解决还需得益于火药、制造和机构等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图 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行为逻辑”与“视觉体验”的互动演进——青岛地铁灾害报警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的路径解析[J]. 占炜,都江. 装饰. 2016(02)
[2]论技术史的学科结构和科学定位[J]. 王续琨,冯茹.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4)
[3]丁拱辰设计思想探析[J]. 占炜,李朔. 艺术百家. 2015(03)
[4]民国时期漫画“时代派”的相关立体主义倾向[J]. 李婷. 装饰. 2015(01)
[5]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民族主义[J]. 赵超,王江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言说”与“实践”——《园冶》与江南园林互文性诠释[J]. 张恒. 中国园林. 2014(09)
[7]20世纪前期民族企业背景下的上海工业设计[J]. 周敏,殷正声. 设计艺术研究. 2014(04)
[8]设计之“无”:设计的发生逻辑与存在形式阐释[J]. 占炜,李朔. 艺术百家. 2014(03)
[9]现代性的构架: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审视[J]. 仰海峰. 哲学动态. 2014(04)
[10]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史研究综述[J]. 占炜. 设计艺术研究. 2014(02)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1912-1949)机器丝织品种和图案研究[D]. 徐铮.东华大学 2014
[2]20世纪中国产业环境下的设计体制研究[D]. 张馥玫.中央美术学院 2014
[3]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孙绍君.苏州大学 2013
[4]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D]. 张睿.武汉理工大学 2013
[5]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D]. 甘少杰.河北大学 2013
[6]广州市商会在经济领域的举措研究(1930-1937)[D]. 高巧.南开大学 2013
[7]工部局与近代上海电力照明产业研究,1882-1929年[D]. 杨琰.复旦大学 2013
[8]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设计的现代性研究[D]. 陶海鹰.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9]民国上海同业公会价格协调研究[D]. 严跃平.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
[10]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D]. 严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旗袍设计研究[D]. 郭媛媛.淮北师范大学 2014
[2]民国时期广东国货运动研究(1928-1938)[D]. 孟蕴.暨南大学 2013
[3]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管理状况及相关制度研究[D]. 杨晓枝.南京艺术学院 2012
[4]中国近代的科技新闻和科技报道研究[D]. 解寅.内蒙古大学 2011
[5]《癸卯学制》之工艺教育研究[D]. 王延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0
[6]电气照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1879-1936)[D]. 黄兴.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7]西方工业化影响下近代中国服装产业的变化[D]. 黄洁.江南大学 2009
[8]北洋新军武器装备建设历史考察(1895-1911)[D]. 李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
[9]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研究:1927-1936[D]. 饶水利.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广州会展史研究[D]. 林瀚.广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2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5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