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的历史过程

发布时间:2022-01-22 04:49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岛内政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之外的反对势力要求国民党当局取消戒严、结束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政治的呼声此起彼伏。基于对国民党当局长期以来民族认定、民族政策的不满,台湾原住民通过出版地下刊物、建立维权组织等方式,向国民党当局诉求“正名”、“还我土地”、“自治”等一系列权利,掀起台湾原住民族运动的高潮。在政治上获得瞩目的原住民,成为学界学术研究的新宠。就原住民要求正名运动的过程来说,一方面牵涉到具有权利的官方以怎样的准则来认定民族,另一方面则涉及原住民族运动者如何作为,以回应官方的种种要求,来完成正名的目标。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是台湾地区政府为传承保护原住民文化,贯彻其政治目的所作的制度安排,自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意义。本文遵循历史结构分析法,结合时代背景,试图了解现阶段台湾原住民的族别认定,在历经清代、日据时期、迁台后的国民政府等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官方族别认定及民族自身认同或建构有何落差:先系统归纳从清代至南京国民政府迁台时期的原住民分类,以更好从纵向角度理解新时期原住民族别认定的制度背景;紧接着对新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进行分析,以发掘新时期影响族别认定的...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研究动态
        1.2.2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1.3 理论探讨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限制
第二章 清代至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台湾原住民分类
    2.1 清代时期台湾“抚番政策”下的原住民分类
        2.1.1 清代以前
        2.1.2 清代
        2.1.3 小结
    2.2 日据时期“理蕃政策”下的原住民分类(1895年-1945年)
        2.2.1 一般的称呼
        2.2.2 日本学者的分类
        2.2.3 日本官方的分类
        2.2.4 小结
    2.3 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原住民分类(1945年-1980年)
        2.3.1 学术方面的分类
        2.3.2 山地行政方面的分类
        2.3.3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1980末至今)
    3.1 社会背景
    3.2 族别认定的原因、条件及案例分析
        3.2.1 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的原因
        3.2.2 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的条件及依据
        3.2.3 案例分析1:邵族
        3.2.4 案例分析2:噶玛兰族
    3.3 族别认定的主体策略
    3.4 族别认定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台湾原住民族别认定与中国大陆民族识别的比较
    4.1 族别认定的原因对比
    4.2 族别认定的理论依据对比
    4.3 民族认定的经验对比与总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J]. 王希恩.  民族研究. 2010(05)
[2]当代台湾原住民研究[J]. 王晓华.  考试周刊. 2010(35)
[3]台湾原住民的类别与族称述论[J]. 周典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4]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J]. 祁进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5]跨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的族群认知与“族称”[J]. 吴春明.  台湾研究集刊. 2009(04)
[6]本土化的中国民族识别——李绍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座(一)[J]. 李绍明,彭文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2)
[7]关于族群与族群认同的讨论[J]. 黄瑾.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工具主义考量与民族身份的界定——一个畲族乡的成立所引发的理论思考[J]. 董建辉,林宏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9]“民族识别”的两个问题刍议[J]. 王兰永.  江苏社会科学. 2007(S1)
[10]新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重要意义[J]. 曹新富.  今日民族. 2007(06)



本文编号:3601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601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