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对策设想
发布时间:2022-02-15 15:03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等。面对日趋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文明问题研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也成了当代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整顿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建设也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国外学术界对生态危机发生原因的研究较为透彻,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策略,但对如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得还远不够深入。而国内学术界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我国国情,也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初步探讨。但截止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态文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直到现在,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
(一)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
1.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道法自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3. “仁民爱物”倡导可持续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 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 人类活动必须合乎自然规律
(三)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1. 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提升
2.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相契合
(四) 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的关系
1. 生态文明是三大文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生态文明以生态化理念指引三大文明建设
3. 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相互支撑
(五) 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1.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
2.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3.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设想
(一) 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意义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3.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4.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二) 实现生态文明的可行性分析
1. 理论基础——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2. 战略机遇——全球化发展趋势
3. 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
(三) 当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
1. 思想根源——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等非生态化思想
2. 经济根源——非生态性发展观和粗放型增长方式
3. 制度根源——政府角色缺失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设想
1. 理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2. 管理理念——转变治理范式
3. 物质保障——发展循环经济
四 结语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1. 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2. 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体制
3.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4. 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
5. 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弘扬生态文明
6.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 生态文化,全面渗透
3. 国际合作,制定规则
4. 全民参与,共创未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立法评估与制度重塑[J]. 郑少华,齐萌.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01)
[2]试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意蕴[J]. 孙成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3]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契机——气候危机的哲学反思[J]. 王书明,崔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05)
[4]科学发展观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 薛桂波. 重庆社会科学. 2011(03)
[5]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成就及其困境[J]. 王宏斌.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03)
[6]“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试析当代生态观研究范式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关联[J]. 朱荣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7]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J]. 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0(00)
[8]生态文明的未来:马克思和无为生态[J]. 迈克尔·佩罗曼.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9]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 宋锡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10]生态文明的提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 孟福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本文编号:3626840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
(一)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
1.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道法自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3. “仁民爱物”倡导可持续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 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 人类活动必须合乎自然规律
(三)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1. 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提升
2.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相契合
(四) 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的关系
1. 生态文明是三大文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生态文明以生态化理念指引三大文明建设
3. 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相互支撑
(五) 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1.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
2.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3.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设想
(一) 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意义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3.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4.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二) 实现生态文明的可行性分析
1. 理论基础——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2. 战略机遇——全球化发展趋势
3. 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
(三) 当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
1. 思想根源——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等非生态化思想
2. 经济根源——非生态性发展观和粗放型增长方式
3. 制度根源——政府角色缺失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设想
1. 理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2. 管理理念——转变治理范式
3. 物质保障——发展循环经济
四 结语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1. 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2. 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体制
3.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4. 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
5. 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弘扬生态文明
6.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 生态文化,全面渗透
3. 国际合作,制定规则
4. 全民参与,共创未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立法评估与制度重塑[J]. 郑少华,齐萌.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01)
[2]试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意蕴[J]. 孙成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3]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契机——气候危机的哲学反思[J]. 王书明,崔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05)
[4]科学发展观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 薛桂波. 重庆社会科学. 2011(03)
[5]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成就及其困境[J]. 王宏斌.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03)
[6]“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试析当代生态观研究范式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关联[J]. 朱荣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7]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J]. 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0(00)
[8]生态文明的未来:马克思和无为生态[J]. 迈克尔·佩罗曼.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9]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 宋锡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10]生态文明的提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 孟福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本文编号:3626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62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