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话语与延安文学 ——基于政治文化统合性视角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2-02-20 07:43
本论文主要考察“改造”话语与延安文学的互动关系。共产党要在延安社会推行政治文化并启蒙、动员民众参与战争,不得不重视文艺的功效,对文学和社会的改造成为战时社会的必然,由此政治家的“改造”话语成为延安时期的核心话语。本文力图全面地展示延安文学改造以及社会改造的总体面貌,考察文学如何配合政治文化的宣传和政治权力的凝聚,这将为如何重建更为合理的社会提供反思。本文的分析不仅局限于文学内部,而是在文史互证的基础上揭示出延安时期文学与社会转型的复杂性。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该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和相关概念如延安文学、政治文化、统合性做出相关界定和阐述,最后在历时性梳理涉及延安文学“改造”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找到学术界需要深入挖掘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简单来说,第一章确立“改造”话语;第二三四章则是改造的对象:个体、集体和民间;第五章为改造后的文学景观。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延安文学“改造”话语的确立过程,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延安立足必须要对其本土文化进行改造和聚拢。...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政治文化与延安文学“改造”话语的确立
第一节 政党介入:政治文化对延安本土文化的改造与聚拢
第二节 由容纳到治理:知识分子政策与权力竞争
第三节 话语确立:政治家对文学家的“改造”话语统摄
第二章 政治文化凝聚中的延安时期个体境遇
第一节 光环隐退:知识分子的心态转换
第二节 回头是岸:对不洁者和俘虏的文学教化
第三节 “抢救儿童”:革命儿童书写
第四节 告别散漫:农民形象重塑
第五节 身份趋同:从女人到女兵的形象嬗变
第三章 政治文化影响下的延安社会新型集体意识
第一节 战时家庭:血缘伦理到政党伦理
第二节 文艺社团的一体化
第三节 作为复数的干部形象
第四节 本土派、国际派人物的讲述策略
第五节 “使用与满足”视域中的文学传播媒介
第四章 延安时期民间社会改造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民间艺人的政治收编
第二节 民间传说的政治置换
第三节 民间艺术形式与政治
第四节 民间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第五章 政治文化改造后的延安文学景观
第一节 “赵树理方向”的树立
第二节 劳动英雄形象呈现
第三节 卡里斯马型领袖气质书写
第四节 军民同构的叙事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强暴的女性”:丁玲有关性别与革命的叙事和隐喻——再解读《我在霞村的时候》及《新的信念》[J]. 吴晓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2]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J]. 郭国昌. 文史哲. 2013(01)
[3]传统德性伦理的失语与重建——以京剧《四郎探母》的现代接受为例[J]. 耿传明,秦彬. 东岳论丛. 2012(06)
[4]延安时期民歌改造的诗学阐释[J]. 傅宗洪. 文学评论. 2011(05)
[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一九四〇年代的文学转型[J]. 胡玉伟.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4)
[6]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发表始末[J]. 穆阿妮. 党史文汇. 2011(04)
[7]雷锋:社会主义伦理符号的塑造及其变迁[J]. 陶东风,吕鹤颖. 学术月刊. 2010(12)
[8]《地板》:政治辩论和法令的“情理”化——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之一)[J]. 蔡翔.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05)
[9]在小说修辞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从峻青《水落石出》看解放区小说“地主”形象的嬗变[J]. 沈仲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1)
[10]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J]. 孙晓忠. 文学评论. 2008(03)
博士论文
[1]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 胡铁生.吉林大学 2012
[2]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D]. 冷嘉.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赵树理文学:轨迹与“方向”[D]. 乔亮.上海大学 2009
[4]解放区文学的革命伦理阐释[D]. 孙红震.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周立波新探[D]. 佘丹清.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 张立群.首都师范大学 2006
[7]宿命的召唤[D]. 袁盛勇.复旦大学 2004
[8]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 赵卫东.浙江大学 2004
[9]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D]. 王洁.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沦落与改造[D]. 俞晓娟.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34586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政治文化与延安文学“改造”话语的确立
第一节 政党介入:政治文化对延安本土文化的改造与聚拢
第二节 由容纳到治理:知识分子政策与权力竞争
第三节 话语确立:政治家对文学家的“改造”话语统摄
第二章 政治文化凝聚中的延安时期个体境遇
第一节 光环隐退:知识分子的心态转换
第二节 回头是岸:对不洁者和俘虏的文学教化
第三节 “抢救儿童”:革命儿童书写
第四节 告别散漫:农民形象重塑
第五节 身份趋同:从女人到女兵的形象嬗变
第三章 政治文化影响下的延安社会新型集体意识
第一节 战时家庭:血缘伦理到政党伦理
第二节 文艺社团的一体化
第三节 作为复数的干部形象
第四节 本土派、国际派人物的讲述策略
第五节 “使用与满足”视域中的文学传播媒介
第四章 延安时期民间社会改造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民间艺人的政治收编
第二节 民间传说的政治置换
第三节 民间艺术形式与政治
第四节 民间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第五章 政治文化改造后的延安文学景观
第一节 “赵树理方向”的树立
第二节 劳动英雄形象呈现
第三节 卡里斯马型领袖气质书写
第四节 军民同构的叙事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强暴的女性”:丁玲有关性别与革命的叙事和隐喻——再解读《我在霞村的时候》及《新的信念》[J]. 吴晓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2]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J]. 郭国昌. 文史哲. 2013(01)
[3]传统德性伦理的失语与重建——以京剧《四郎探母》的现代接受为例[J]. 耿传明,秦彬. 东岳论丛. 2012(06)
[4]延安时期民歌改造的诗学阐释[J]. 傅宗洪. 文学评论. 2011(05)
[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一九四〇年代的文学转型[J]. 胡玉伟.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4)
[6]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发表始末[J]. 穆阿妮. 党史文汇. 2011(04)
[7]雷锋:社会主义伦理符号的塑造及其变迁[J]. 陶东风,吕鹤颖. 学术月刊. 2010(12)
[8]《地板》:政治辩论和法令的“情理”化——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之一)[J]. 蔡翔.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05)
[9]在小说修辞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从峻青《水落石出》看解放区小说“地主”形象的嬗变[J]. 沈仲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1)
[10]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J]. 孙晓忠. 文学评论. 2008(03)
博士论文
[1]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 胡铁生.吉林大学 2012
[2]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D]. 冷嘉.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赵树理文学:轨迹与“方向”[D]. 乔亮.上海大学 2009
[4]解放区文学的革命伦理阐释[D]. 孙红震.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周立波新探[D]. 佘丹清.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 张立群.首都师范大学 2006
[7]宿命的召唤[D]. 袁盛勇.复旦大学 2004
[8]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 赵卫东.浙江大学 2004
[9]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D]. 王洁.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沦落与改造[D]. 俞晓娟.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34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63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