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20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22:43
  无论是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研究的学术角度,还是从中国周边外交复杂性的现实角度看,中日双边关系始终是影响我国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在本世纪最初的十几年,日本外交总体表现为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自民党内鹰派政治势力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外交,其基本特征是依循冷战时期传统大国外交理念,联合美国遏制中国,谋求亚洲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要想真正解决中日双边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深刻把握日本外交的内在发展规律。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作为研究主题,选择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日越邦交正常化以及福田主义指导下日本与东南亚双边关系的发展这三个集中体现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典型案例,通过深入分析以上诸事件的时代背景、历史动因、发展过程以及隐藏于事件背后的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具体实践特点与文化心理机制,试图探寻19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内在发展逻辑与总体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对当代日本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展开理论批判与现实评估,并对我国在中日双边关系领域的外交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认为,19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具有以下三个本质特征:第一,尽管日本政府在70年代亚洲自主外交意...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问题的提起
    二、文献综述
        (一)日本外交整体性研究成果
        (二)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研究成果
        (三)关于日越邦交正常化的研究成果
        (四)福田主义与日本东南亚政策的研究成果
    三、论文架构与研究素材
    四、论文总体理论框架与主要章节理论解释视角
        (一)论文总体理论框架
        (二)主要章节理论解释视角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战后日本外交发展历程与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
    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与70年代世界格局基本特征
    第二节 战后至70年代日本外交的发展脉络
        一、对美全面依存期(战后-60年代末期)
        二、对美相对自立期(1970年代)
    第三节 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实践的具体内涵与理论价值
第二章 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一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机遇
        一、逐步形成中的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中美越顶外交冲击下的日本外交机遇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民意基础
    第二节 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日本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上的现实考量
            (一)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理性反思
            (二)中国问题的现实政治经济利益考量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焦点问题与日本的利益诉求
            (一)战争赔偿问题——开启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前提
            (二)台湾问题——日本的暧昧立场与利益诉求
            (三)中日建交三原则的政治博弈与日本的利益底线
    第三节 冷战格局下日本对华自主外交的局限性
        一、永恒不变的美国利益优先原则
        二、对苏联的刻意迎合
        三、对国内反华势力的妥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盟困境视域下的日越建交
    第一节 日越建交的历史背景
        一、越南战争的长期化与美国战略收缩
        二、美中苏大三角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中美和解对日本对越自主外交的刺激作用
    第二节 日越建交与日本自主外交的复杂性
        一、日越建交与日本在亚洲政治格局中的自我定位
            (一)越南的战略意义与日本外交的自主意识
            (二)日本关于日越关系重要性的战略预判
        二、同盟困境视域下的日越关系
            (一)中美接近对日越外交的冲击
            (二)日美同盟对日越建交的掣肘
            (三)北越的重大让步对日越建交的推动
        三、“未解决的诸问题”的历史喻意
            (一)“未解决诸问题”的再次提出
            (二)日越第二轮谈判的利益焦点及其解读
            (三)淡化临时革命政府的内在动机
            (四)日越谈判背后的美国因素
            (五)日越无偿经济援助协定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日本对越自主外交的启示
        一、日本对亚洲主导地位的强烈渴望
        二、对越自主外交中的日本现实利益诉求
        三、日美同盟对日本自主外交的压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福田主义与日本东南亚自主外交
    第一节 战后东南亚权力机制与政治格局的建构历程
        一、战后初期美国战略意图下日本价值的再发现
        二、日本战后赔偿机制的确立与战后日本-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建构
            (一)《旧金山和约》——日本战后赔偿机制的确立
            (二)赔偿外交——经济大国日本对东南亚海外市场的塑造
        三、东南亚国家主体意识的增强与日本东南亚外交政策的转变
            (一)东盟成立——东南亚国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二)日本对东盟组织与东盟各国的双重态度
            (三)东盟实力与日俱增与日本东盟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福田主义与日本东南亚自主外交
        一、70年代东南亚政治的结构性矛盾与福田主义的诞生
            (一)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与日本的可乘之机
            (二)东南亚地区的反日浪潮与日本对“经济外交”的反思
            (三)共同的利益需求与日本-东盟全方位外交关系的构建
        二、福田主义的问题意识与具体策略
            (一)“坚持和平主义,不做军事大国”的原则
            (二)“心心相印”的原则
            (三)对等性原则
    第三节 福田主义对日本自主外交战略思想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一、福田主义——日本东南亚自主外交的集中体现
            (一)主动清晰的外交战略意识
            (二)精准明确的外交政策定位
            (三)全面综合的自主外交架构
            (四)淡化意识形态的桥梁作用
        二、福田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局限性
            (一)福田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福田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本质特征与启示
    第一节 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的本质特征
        一、日本外交的美国因素与日本自主外交的局限性
        二、日本对世界大国地位与亚洲主导地位的强烈渴求
        三、现实主义与日本外交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
    第二节 70年代日本亚洲自主外交对理解当代日本外交的启示
        一、日美同盟的“变”与“不变”
            (一)日美同盟结构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二)同盟困境下日本外交战略的狭隘化
        二、安倍价值观外交的传统大国外交本质
            (一)“自由与繁荣之弧”的本质与安倍意识形态外交的虚假性
            (二)扭曲的历史观与极端民族主义的魔咒
        三、新福田主义的创造意识与历史宿命
            (一)新福田主义的和平理念与创造意识
            (二)新福田主义无法逃避的历史宿命
    第三节 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权力转移、战略依赖与联盟转型——以冷战后美日联盟转型为例[J]. 袁伟华,田光强.  当代亚太. 2017(03)
[2]日本变局与中日关系的走向[J]. 门洪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01)
[3]战后70年日本国家战略的发展演变[J]. 杨伯江.  日本学刊. 2015(05)
[4]中日关系的辩证解析[J]. 冯昭奎.  日本学刊. 2015(01)
[5]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与中日关系[J]. 朱锋.  日本学刊. 2014(06)
[6]日本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再探讨[J]. 王新生.  日本学刊. 2014(04)
[7]试析田中角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J]. 张跃斌.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3(03)
[8]地缘政治与安倍的价值观外交[J]. 廉德瑰.  日本学刊. 2013 (02)
[9]高坂正尧早期国际政治思想述评[J]. 张帆.  国际政治研究. 2012(02)
[10]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与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境冲突[J]. 张安福.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4)



本文编号:3635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635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6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