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画家创作隐逸题材的条件与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10 07:13
在中国,隐逸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存在着漫长的思想演变过程。两汉以来,特别是东汉之后,王权的束缚相应削弱,隐士的队伍由此逐渐壮大,隐逸文化也应运而生。隐逸这一风潮最先出现在文学领域,而后影响了绘画等领域。魏晋、元代时期隐逸之风盛行,隐逸文化及画风迅速发展,为后世文人所向往。明清士人积极参与政事,终身隐逸之士较少。但因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广大文人普遍存在着隐逸思想。这一时期的隐逸画风不仅对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中的隐逸题材是值得关注的,这个时期的隐逸观念是值得探讨的。论文将从隐逸文化的历代变迁以及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出发,以明清两代的隐逸画家为中心,探讨画作中的隐逸思想与主题,分析他们画作中的图像所构成的特征及特定图式背后的寓意。与以往相关论文所不同的是,本文不止于分析明清画家隐逸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而是把重心落于隐逸作品与画家本身的关系上,围绕隐逸文人的个人遭际探讨画家的生活形态,以追寻明清画家隐逸情感的具体渊源,为我们看待隐逸文化及画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隐逸文化在历史传统中的变迁
第一节 “隐士”、“隐逸”的定义
第二节 明清以前的隐逸文化
第三节 明代的隐逸文化
第四节 清代的隐逸文化
第三章 社会背景对明清时期隐逸题材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经济的制约与推动
第二节 思想文化对隐逸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对于隐逸思想的普遍推崇
第四章 明清画家个人境遇在隐逸题材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节 遗民画家气节的昭显
第二节 摆脱官场之累的情感寄托
第三节 不入仕途的心理慰藉
第四节 社会交游之相互影响
第五章 明清隐逸绘画作品的表现方式
第一节 利用传统隐逸题材
第二节 描绘现实平淡生活以寄托隐逸之美
第三节 寄情山水通过题诗作文表达隐逸思想
第六章 明清隐逸画风的意义及影响—代结语
第一节 意义
第二节 影响
第三节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蒙与《葛稚川移居图》[J]. 朱万章. 文史知识. 2017(12)
[2]清初遗民绘画的时代特色[J]. 汪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3]陈洪绶人物画的高古境界[J]. 刘钢. 泰山学院学报. 2005(01)
[4]清初画坛率先吹起的反复古号角——戴本孝艺术思想浅析[J]. 阮荣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987(01)
[5]石涛与戴本孝[J]. 阮荣春. 东南文化. 1985(00)
博士论文
[1]故国之思[D]. 杨飞飞.南京艺术学院 2012
[2]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D]. 郑笠.苏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文徵明山水画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D]. 邓力娜.青岛科技大学 2016
[2]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悲意情怀[D]. 耿秀秀.山东理工大学 2016
[3]明代送别图研究[D]. 李瑾鸽.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项圣谟的山水画研究[D]. 谢淑诚.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从草堂到高士—卢鸿“草堂范式”的确立与转换[D]. 孟召汉.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心灵的映像—隐逸文化与明代山水画风的嬗变[D]. 杨少青.西北师范大学 2012
[7]渐江绘画艺术研究[D]. 谭秀阁.河北大学 2010
[8]清初遗民思想与遗民绘画[D]. 王辉.曲阜师范大学 2010
[9]赵孟頫的“古意说”及其与北宋和清代“复古”的比较[D]. 师辉辉.山西师范大学 2009
[10]宋代隐逸审美文化[D]. 鲁冰.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16318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隐逸文化在历史传统中的变迁
第一节 “隐士”、“隐逸”的定义
第二节 明清以前的隐逸文化
第三节 明代的隐逸文化
第四节 清代的隐逸文化
第三章 社会背景对明清时期隐逸题材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经济的制约与推动
第二节 思想文化对隐逸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对于隐逸思想的普遍推崇
第四章 明清画家个人境遇在隐逸题材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节 遗民画家气节的昭显
第二节 摆脱官场之累的情感寄托
第三节 不入仕途的心理慰藉
第四节 社会交游之相互影响
第五章 明清隐逸绘画作品的表现方式
第一节 利用传统隐逸题材
第二节 描绘现实平淡生活以寄托隐逸之美
第三节 寄情山水通过题诗作文表达隐逸思想
第六章 明清隐逸画风的意义及影响—代结语
第一节 意义
第二节 影响
第三节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蒙与《葛稚川移居图》[J]. 朱万章. 文史知识. 2017(12)
[2]清初遗民绘画的时代特色[J]. 汪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3]陈洪绶人物画的高古境界[J]. 刘钢. 泰山学院学报. 2005(01)
[4]清初画坛率先吹起的反复古号角——戴本孝艺术思想浅析[J]. 阮荣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987(01)
[5]石涛与戴本孝[J]. 阮荣春. 东南文化. 1985(00)
博士论文
[1]故国之思[D]. 杨飞飞.南京艺术学院 2012
[2]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D]. 郑笠.苏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文徵明山水画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D]. 邓力娜.青岛科技大学 2016
[2]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悲意情怀[D]. 耿秀秀.山东理工大学 2016
[3]明代送别图研究[D]. 李瑾鸽.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项圣谟的山水画研究[D]. 谢淑诚.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从草堂到高士—卢鸿“草堂范式”的确立与转换[D]. 孟召汉.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心灵的映像—隐逸文化与明代山水画风的嬗变[D]. 杨少青.西北师范大学 2012
[7]渐江绘画艺术研究[D]. 谭秀阁.河北大学 2010
[8]清初遗民思想与遗民绘画[D]. 王辉.曲阜师范大学 2010
[9]赵孟頫的“古意说”及其与北宋和清代“复古”的比较[D]. 师辉辉.山西师范大学 2009
[10]宋代隐逸审美文化[D]. 鲁冰.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16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71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