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2 19:25
城镇化是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手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由于多种原因而出现了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倾向,引发出一系列棘手的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使我们意识到“新型城镇化”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但至于新型城镇化是什么、如何推进的问题,依然处于不断地摸索和试点中。这种情况下,“借鉴”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理论建构和道路探索的重要方法。回眸世界城镇化史,西方先发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实践中,也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城市空间问题与危机,形成了阶级立场不同、范式不同的城市化理论。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资本主义普遍的城市危机为导向而形成的以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等人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城市问题结合起来,将空间视角与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借助马克思主义观点回答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化的运行机理、问题成因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对我国新型城镇...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明晰
三、研究综述及评析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第一节 缘起背景
一、时代契机:资本主义实践变迁中空间和城市问题的凸显
二、历史基础:前人对空间和城市问题的追问与思考
三、理论危机: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衰落
四、个人因素:开创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发展历程
一、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的生产
二、卡斯特:集体消费与城市社会运动
三、哈维:资本积累与不平衡空间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理论特色
一、理论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
二、研究方法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三、研究内容上注重从空间视角揭示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内容与定位
第一节 从空间视角看城市与城市化:空间生产论
一、空间的本质性内涵: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二、生产方式的再生产: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
三、空间视阈下城市和城市化的内涵
第二节 资本主义城市化的驱动因素:空间动因论
一、资本积累与资本的空间化
二、国家权力与城市空间的生产
三、集体消费与危机干预
四、不平衡地理发展与城市化
五、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中的矛盾与问题
第三节 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未来趋向:空间正义论
一、未来空间的可能性图景:社会主义城市空间
二、未来空间的建构路径:城市革命或城市社会运动
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定位
一、从城市角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二、为城市社会学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
三、偏重经济政治因素而相对忽视了城市变迁中的人文影响
四、对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第三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第一节 缘起背景与依据
一、时代背景: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与调整
二、现实变迁:中国城镇化的实践进程与问题演变
三、历史基础:中国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发展演进与主要观点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初探与萌芽阶段(2003-2012)
二、全面探讨与初步形成阶段(2013-)
第四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内容与定位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与特征研究
一、从对比角度以发展目标为导向定义新型城镇化
二、从类型学角度定义新型城镇化
三、从资源整合角度定义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一、政府、市场和农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
二、经济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三、行政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四、文化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深层力量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理路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原则及战略重点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与监督力度
四、改革政策和制度,破除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五、注重特色城市文化传承,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建构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
三、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五节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历史定位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初成但仍需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中国化的时代探索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第五章 比较视域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两种理论在缘起背景方面的比较
一、现实依据:城镇化进程中都面临严峻的城市问题
二、思想基础: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
三、时代背景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
四、反思与批判对象的性质和发展程度不同
第二节 两种理论在研究方法与视角方面的比较
一、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跨学科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二、空间视角是两种理论相异的显著标志
第三节 两种理论在城镇化动力机制方面的比较
一、驱动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动力构成要素不同
二、政府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解释不同
三、对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文化与个人因素重视程度不同
第四节 两种理论在未来城镇化内涵图景方面的比较
一、以人为本与城镇权利、使用优于交换等理念的契合
二、生态文明与体面健康的生活环境的权利等理念的契合
三、未来城镇化发展图景的规划详细程度不同
第五节 两种理论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理路方面的比较
第六节 两种理论在价值局限方面的比较
一、都是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新发展
二、价值旨趣不同:重在批判与重在建设
第七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中国启示
一、注重从空间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机理和矛盾成因有待进一步阐释
三、新型城镇化理论建构不能忽视城镇化中的人文因素
四、发挥资本的作用和政府的适度调控同样必不可少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重视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城市权利
六、以人为本和空间正义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价值遵循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52489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明晰
三、研究综述及评析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第一节 缘起背景
一、时代契机:资本主义实践变迁中空间和城市问题的凸显
二、历史基础:前人对空间和城市问题的追问与思考
三、理论危机: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衰落
四、个人因素:开创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发展历程
一、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的生产
二、卡斯特:集体消费与城市社会运动
三、哈维:资本积累与不平衡空间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理论特色
一、理论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
二、研究方法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三、研究内容上注重从空间视角揭示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内容与定位
第一节 从空间视角看城市与城市化:空间生产论
一、空间的本质性内涵: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二、生产方式的再生产: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
三、空间视阈下城市和城市化的内涵
第二节 资本主义城市化的驱动因素:空间动因论
一、资本积累与资本的空间化
二、国家权力与城市空间的生产
三、集体消费与危机干预
四、不平衡地理发展与城市化
五、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中的矛盾与问题
第三节 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未来趋向:空间正义论
一、未来空间的可能性图景:社会主义城市空间
二、未来空间的建构路径:城市革命或城市社会运动
第四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定位
一、从城市角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二、为城市社会学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
三、偏重经济政治因素而相对忽视了城市变迁中的人文影响
四、对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第三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第一节 缘起背景与依据
一、时代背景: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与调整
二、现实变迁:中国城镇化的实践进程与问题演变
三、历史基础:中国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发展演进与主要观点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初探与萌芽阶段(2003-2012)
二、全面探讨与初步形成阶段(2013-)
第四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内容与定位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与特征研究
一、从对比角度以发展目标为导向定义新型城镇化
二、从类型学角度定义新型城镇化
三、从资源整合角度定义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一、政府、市场和农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
二、经济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三、行政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四、文化力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深层力量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理路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原则及战略重点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与监督力度
四、改革政策和制度,破除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五、注重特色城市文化传承,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建构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
三、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五节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历史定位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初成但仍需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中国化的时代探索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第五章 比较视域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两种理论在缘起背景方面的比较
一、现实依据:城镇化进程中都面临严峻的城市问题
二、思想基础: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
三、时代背景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
四、反思与批判对象的性质和发展程度不同
第二节 两种理论在研究方法与视角方面的比较
一、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跨学科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二、空间视角是两种理论相异的显著标志
第三节 两种理论在城镇化动力机制方面的比较
一、驱动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动力构成要素不同
二、政府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解释不同
三、对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文化与个人因素重视程度不同
第四节 两种理论在未来城镇化内涵图景方面的比较
一、以人为本与城镇权利、使用优于交换等理念的契合
二、生态文明与体面健康的生活环境的权利等理念的契合
三、未来城镇化发展图景的规划详细程度不同
第五节 两种理论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理路方面的比较
第六节 两种理论在价值局限方面的比较
一、都是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新发展
二、价值旨趣不同:重在批判与重在建设
第七节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中国启示
一、注重从空间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机理和矛盾成因有待进一步阐释
三、新型城镇化理论建构不能忽视城镇化中的人文因素
四、发挥资本的作用和政府的适度调控同样必不可少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重视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城市权利
六、以人为本和空间正义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价值遵循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752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75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