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控制体系
发布时间:2023-04-07 22:45
以―增长‖为核心的规划体系,推动了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镇化进程,现在规划实施领域正经受日益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规划体系自身的价值取向面临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普世价值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适用广阔的领域。联合国给出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城乡规划是唯一与这17个目标都相关的学科,―可持续的城市与社区‖也是17个目标之一。规划体系作为引导发展和管制开发的工具,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开发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以颁发规划许可证为核心的开发控制体系是一项普遍的制度安排,它超越了国家政治的制度和社会差异,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阶段的差距,而成为一种共同的工具。开发控制体系作为治理制度涉及政府、公众及开发者的权利分配,并通过管理开发项目对城市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制度形态在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澳大利亚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法‖,欧美发达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内化到开发控制制度本身,而我国仍然停留在价值观的倡导和个案项目的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基于我国的历史发展特征和现实及未来发展诉...
【文章页数】:4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1.2 城乡规划是引领与管制城镇化的有效工具
1.1.3 开发控制是规划体系的核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名词术语解释
1.3.1 “开发”
1.3.2 “开发控制”
1.3.3 “开发控制体系”
1.3.4 “开发控制制度”
1.3.5 “规划许可”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开发控制的研究进展
2.1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背景
2.1.1 早期的理论研究
2.1.2 开发控制研究的转折
2.1.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开发控制研究
2.2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国际进展
2.2.1 国外开发控制制度及开发控制体系整体研究
2.2.2 国外开发控制制度的组织框架及构成性研究
2.2.3 国外开发控制中的规划许可研究
2.3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国内状况
2.3.1 国内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概况
2.3.2 国内开发控制的历史研究
2.3.3 国内开发控制的概念以及与规划体系的关系
2.3.4 国内规划管理与开发控制的研究
2.3.5 国内规划许可的研究
2.4 国内外的研究比较
第三章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与特征
3.1 开发控制体系与规划体系
3.1.1 开发与规划的关系
3.1.2 规划体系的构成
3.1.3 规划体系的模式
3.1.4 开发控制体系与规划法规体系的关系
3.2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
3.2.1 开发、开发控制以及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
3.2.2 开发控制体系目标的变迁与社会变迁
3.2.3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及其控制方式
3.3 开发控制体系的特征
3.3.1 政治性
3.3.2 经济性
3.3.3 技术性
3.3.4 地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发控制的方式
4.1 开发控制体系、开发控制制度与开发控制方式
4.2 开发的概念与定义
4.2.1 开发活动的物权特征
4.2.2 开发权的变化
4.2.3 开发活动的定义
4.2.4 开发活动的分类
4.3 开发控制的外部性区分
4.3.1 开发活动的外部性
4.3.2 负外部性
4.3.3 正外部性
4.3.4 外部性的评估
4.4 开发控制涉及的利益范畴
4.4.1 开发控制的法理基础
4.4.2 公共还原的理念
4.4.3 公共还原的方式
4.5 开发控制的方式
4.5.1 行政认可
4.5.2 法律授权许可
4.5.3 区划法赋权许可
4.5.4 土地契约/土地出让合同
4.5.5 行政协议/行政合同
4.5.6 规划许可/行政许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发控制的规划许可程序
5.1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许可程序
5.1.1 英国的规划许可程序
5.1.2 香港的土地契约程序
5.1.3 新加坡的土地批租程序
5.1.4 美国的区划修正及建筑许可程序
5.1.5 澳大利亚的开发许可程序
5.1.6 日本的工程认可程序
5.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划分
5.2.1 开发控制方式的分类程序
5.2.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划分及其依据
5.3 规划许可申请的前期程序
5.3.1 咨询
5.3.2 预申请
5.3.3 准备申请材料
5.4 规划许可的申请及授予程序
5.4.1 申请与受理
5.4.2 磋商与谈判
5.4.3 决定与公告
5.5 规划许可的维护程序
5.5.1 规划许可的变更
5.5.2 规划许可的撤回
5.5.3 许可的撤销
5.5.4 许可的注销
5.6 规划许可的救济程序
5.6.1 规划许可的申诉
5.6.2 规划许可的强制执行
5.7 规划许可核心程序的设置理念
5.7.1 协商谈判与制度成本
5.7.2 公示听证与知情权
5.7.3 许可撤回与信赖原则
5.7.4 许可申诉与法律救济
5.7.5 强制执行与制度权威
5.8 规划许可的利益相关者及决策
5.8.1 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5.8.2 规划许可行政的权力模式
5.8.3 规划许可决策的考虑因素
5.8.4 规划许可决策的附加条件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开发控制的历史及制度分析
6.1 礼制、律令与建设管制
6.1.1 古代礼制与律令下的城市管制
6.1.2 近代对西方国家开发控制的制度移植
6.1.3 单向思维模式的历史文化背景
6.2 规划实施与开发控制
6.2.1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实施
6.2.2 市场经济下开发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调整
6.2.3 单路径规划体系的理论原型
6.3 单路径规划体系下的规划管理与开发控制
6.3.1 规划管理的范围
6.3.2 规划管理的价值取向
6.3.3 政府在规划管理中的角色
6.3.4 规划管理中的规划编制
6.3.5 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6.3.6 我国法定开发控制制度的组织框架
6.4 开发控制制度中对开发活动的界定
6.4.1 开发活动的界定缺乏物权意识
6.4.2 开发活动的分类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
6.5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活动主体的区分
6.5.1 没有正确区分开发活动主体
6.5.2 公共利益主体的开发控制效率低下
6.5.3 忽略私人利益开发活动的义务与权利
6.6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活动外部性的区分
6.6.1 没有建立外部性区分与许可分类的联系
6.6.2 缺乏外部性评估的导则指引
6.6.3 外部性评估的法律责任模糊
6.7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控制方式的运用
6.7.1 混淆行政认可与规划许可
6.7.2 土地出让条件的设置机制不合理
6.7.3 用地规划许可的作用已弱化
6.7.4 建筑工程许可缺乏精细化分类
6.7.5 存量用地需要新的开发控制方式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我国现行规划体系调整而建构开发控制的理论模型
7.1 规划体系的调整:复合网络规划体系的转型
7.1.1 顺应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
7.1.2 向复合网络的规划体系转型
7.2 基于规划体系调整而构建开发控制的理论模型
7.2.1 “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
7.2.2 开发控制理论模型的构建
7.2.3 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的实现
7.2.4 开发控制体系多维属性的尊重
7.3 理论模型下开发活动定义及许可分类
7.3.1 开发控制的对象
7.3.2 基于利益主体区分行政认可
7.3.3 基于外部性区分法律授权认可
7.4 理论模型下的土地开发控制方式
7.4.1 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协调
7.4.2 地块类型特征的体现
7.4.3 开发控制方式的精细化运用
7.5 理论模型下的许可优化
7.5.1 规划许可的优化原则
7.5.2 用地规划许可的优化
7.5.3 工程规划许可的优化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广州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开发控制的制度性问题
8.1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历史背景
8.1.1 近代市政管理(1843-1921)
8.1.2 现代规划许可的雏形(1921-1949)
8.1.3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管理(1949-1988)
8.1.4 现行规划许可程序的建立及调整(1987-)
8.2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机构及人员
8.2.1 规划管理及相关部门的设置
8.2.2 管理体制
8.2.3 审议机制
8.2.4 技术人员体系
8.3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基本架构
8.3.1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实践框架
8.3.2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的规划编制
8.3.3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的规划法规
8.4 广州市现有规划许可的分类程序
8.4.1 土地出让条件的程序
8.4.2 规划许可的程序
8.4.3 绿色通道许可程序
8.5 广州市规划许可的基本程序及其剖析
8.5.1 规划许可申请前期
8.5.2 规划许可申请及授予
8.5.3 规划许可的维护
8.5.4 规划许可的救济
8.6 广州市开发控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8.6.1 历史保护区的利益博弈
8.6.2 城市更新区的目标与方式
8.6.3 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8.6.4 建筑物功能转换的诉求
8.6.5 多元目标的平衡次序
8.7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特征
8.7.1 忽略开发控制的政治性
8.7.2 缺乏制度经济性的成本意识
8.7.3 没有充分发挥技术性的作用
8.7.4 缺乏地方性的控制机制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广州市开发控制制度改革的策略
9.1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代表性
9.1.1 广州市开发控制实践的困境具有普遍性
9.1.2 广州市开发活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9.1.3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探索具备创新能力
9.2 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分析
9.2.1 应用开发控制理论模型
9.2.2 基于广州市现有的制度基础
9.3 规划法规的完善及规划编制的改革
9.3.1 规划法规的完善
9.3.2 规划编制的改革
9.4 行政机构调整及技术人员体系的完善
9.4.1 公共部门职能的梳理
9.4.2 决策机制的完善
9.4.3 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
9.5 规划许可的程序改进
9.5.1 规划许可程序的优化细则
9.5.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分类改进
9.6 本章小结
论文结论、创新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论文创新与特色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规划编制体系
附件二:国外代表性国家城市规划法对比
附件三:国外代表性规划行政机构设置
附件四:我国“一书三证”的内容及形式
附件五:我国规划机构设置概况
附件六:广州市国土规划资源委员会职能设置
附件七: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资料汇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785478
【文章页数】:4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1.2 城乡规划是引领与管制城镇化的有效工具
1.1.3 开发控制是规划体系的核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名词术语解释
1.3.1 “开发”
1.3.2 “开发控制”
1.3.3 “开发控制体系”
1.3.4 “开发控制制度”
1.3.5 “规划许可”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开发控制的研究进展
2.1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背景
2.1.1 早期的理论研究
2.1.2 开发控制研究的转折
2.1.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开发控制研究
2.2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国际进展
2.2.1 国外开发控制制度及开发控制体系整体研究
2.2.2 国外开发控制制度的组织框架及构成性研究
2.2.3 国外开发控制中的规划许可研究
2.3 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国内状况
2.3.1 国内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概况
2.3.2 国内开发控制的历史研究
2.3.3 国内开发控制的概念以及与规划体系的关系
2.3.4 国内规划管理与开发控制的研究
2.3.5 国内规划许可的研究
2.4 国内外的研究比较
第三章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与特征
3.1 开发控制体系与规划体系
3.1.1 开发与规划的关系
3.1.2 规划体系的构成
3.1.3 规划体系的模式
3.1.4 开发控制体系与规划法规体系的关系
3.2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
3.2.1 开发、开发控制以及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
3.2.2 开发控制体系目标的变迁与社会变迁
3.2.3 开发控制体系的目标及其控制方式
3.3 开发控制体系的特征
3.3.1 政治性
3.3.2 经济性
3.3.3 技术性
3.3.4 地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发控制的方式
4.1 开发控制体系、开发控制制度与开发控制方式
4.2 开发的概念与定义
4.2.1 开发活动的物权特征
4.2.2 开发权的变化
4.2.3 开发活动的定义
4.2.4 开发活动的分类
4.3 开发控制的外部性区分
4.3.1 开发活动的外部性
4.3.2 负外部性
4.3.3 正外部性
4.3.4 外部性的评估
4.4 开发控制涉及的利益范畴
4.4.1 开发控制的法理基础
4.4.2 公共还原的理念
4.4.3 公共还原的方式
4.5 开发控制的方式
4.5.1 行政认可
4.5.2 法律授权许可
4.5.3 区划法赋权许可
4.5.4 土地契约/土地出让合同
4.5.5 行政协议/行政合同
4.5.6 规划许可/行政许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发控制的规划许可程序
5.1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许可程序
5.1.1 英国的规划许可程序
5.1.2 香港的土地契约程序
5.1.3 新加坡的土地批租程序
5.1.4 美国的区划修正及建筑许可程序
5.1.5 澳大利亚的开发许可程序
5.1.6 日本的工程认可程序
5.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划分
5.2.1 开发控制方式的分类程序
5.2.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划分及其依据
5.3 规划许可申请的前期程序
5.3.1 咨询
5.3.2 预申请
5.3.3 准备申请材料
5.4 规划许可的申请及授予程序
5.4.1 申请与受理
5.4.2 磋商与谈判
5.4.3 决定与公告
5.5 规划许可的维护程序
5.5.1 规划许可的变更
5.5.2 规划许可的撤回
5.5.3 许可的撤销
5.5.4 许可的注销
5.6 规划许可的救济程序
5.6.1 规划许可的申诉
5.6.2 规划许可的强制执行
5.7 规划许可核心程序的设置理念
5.7.1 协商谈判与制度成本
5.7.2 公示听证与知情权
5.7.3 许可撤回与信赖原则
5.7.4 许可申诉与法律救济
5.7.5 强制执行与制度权威
5.8 规划许可的利益相关者及决策
5.8.1 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5.8.2 规划许可行政的权力模式
5.8.3 规划许可决策的考虑因素
5.8.4 规划许可决策的附加条件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开发控制的历史及制度分析
6.1 礼制、律令与建设管制
6.1.1 古代礼制与律令下的城市管制
6.1.2 近代对西方国家开发控制的制度移植
6.1.3 单向思维模式的历史文化背景
6.2 规划实施与开发控制
6.2.1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实施
6.2.2 市场经济下开发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调整
6.2.3 单路径规划体系的理论原型
6.3 单路径规划体系下的规划管理与开发控制
6.3.1 规划管理的范围
6.3.2 规划管理的价值取向
6.3.3 政府在规划管理中的角色
6.3.4 规划管理中的规划编制
6.3.5 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6.3.6 我国法定开发控制制度的组织框架
6.4 开发控制制度中对开发活动的界定
6.4.1 开发活动的界定缺乏物权意识
6.4.2 开发活动的分类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
6.5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活动主体的区分
6.5.1 没有正确区分开发活动主体
6.5.2 公共利益主体的开发控制效率低下
6.5.3 忽略私人利益开发活动的义务与权利
6.6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活动外部性的区分
6.6.1 没有建立外部性区分与许可分类的联系
6.6.2 缺乏外部性评估的导则指引
6.6.3 外部性评估的法律责任模糊
6.7 开发控制制度中开发控制方式的运用
6.7.1 混淆行政认可与规划许可
6.7.2 土地出让条件的设置机制不合理
6.7.3 用地规划许可的作用已弱化
6.7.4 建筑工程许可缺乏精细化分类
6.7.5 存量用地需要新的开发控制方式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我国现行规划体系调整而建构开发控制的理论模型
7.1 规划体系的调整:复合网络规划体系的转型
7.1.1 顺应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
7.1.2 向复合网络的规划体系转型
7.2 基于规划体系调整而构建开发控制的理论模型
7.2.1 “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
7.2.2 开发控制理论模型的构建
7.2.3 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的实现
7.2.4 开发控制体系多维属性的尊重
7.3 理论模型下开发活动定义及许可分类
7.3.1 开发控制的对象
7.3.2 基于利益主体区分行政认可
7.3.3 基于外部性区分法律授权认可
7.4 理论模型下的土地开发控制方式
7.4.1 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协调
7.4.2 地块类型特征的体现
7.4.3 开发控制方式的精细化运用
7.5 理论模型下的许可优化
7.5.1 规划许可的优化原则
7.5.2 用地规划许可的优化
7.5.3 工程规划许可的优化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广州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开发控制的制度性问题
8.1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历史背景
8.1.1 近代市政管理(1843-1921)
8.1.2 现代规划许可的雏形(1921-1949)
8.1.3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管理(1949-1988)
8.1.4 现行规划许可程序的建立及调整(1987-)
8.2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机构及人员
8.2.1 规划管理及相关部门的设置
8.2.2 管理体制
8.2.3 审议机制
8.2.4 技术人员体系
8.3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基本架构
8.3.1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实践框架
8.3.2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的规划编制
8.3.3 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的规划法规
8.4 广州市现有规划许可的分类程序
8.4.1 土地出让条件的程序
8.4.2 规划许可的程序
8.4.3 绿色通道许可程序
8.5 广州市规划许可的基本程序及其剖析
8.5.1 规划许可申请前期
8.5.2 规划许可申请及授予
8.5.3 规划许可的维护
8.5.4 规划许可的救济
8.6 广州市开发控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8.6.1 历史保护区的利益博弈
8.6.2 城市更新区的目标与方式
8.6.3 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8.6.4 建筑物功能转换的诉求
8.6.5 多元目标的平衡次序
8.7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特征
8.7.1 忽略开发控制的政治性
8.7.2 缺乏制度经济性的成本意识
8.7.3 没有充分发挥技术性的作用
8.7.4 缺乏地方性的控制机制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广州市开发控制制度改革的策略
9.1 广州市开发控制体系的代表性
9.1.1 广州市开发控制实践的困境具有普遍性
9.1.2 广州市开发活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9.1.3 广州市开发控制的探索具备创新能力
9.2 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分析
9.2.1 应用开发控制理论模型
9.2.2 基于广州市现有的制度基础
9.3 规划法规的完善及规划编制的改革
9.3.1 规划法规的完善
9.3.2 规划编制的改革
9.4 行政机构调整及技术人员体系的完善
9.4.1 公共部门职能的梳理
9.4.2 决策机制的完善
9.4.3 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
9.5 规划许可的程序改进
9.5.1 规划许可程序的优化细则
9.5.2 规划许可程序的分类改进
9.6 本章小结
论文结论、创新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论文创新与特色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规划编制体系
附件二:国外代表性国家城市规划法对比
附件三:国外代表性规划行政机构设置
附件四:我国“一书三证”的内容及形式
附件五:我国规划机构设置概况
附件六:广州市国土规划资源委员会职能设置
附件七:广州市开发控制相关资料汇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785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78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