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8 06:2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谱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征程,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意义,不仅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大国外交布局的需要,也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提升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的需要。然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迫使我们不断创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寻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的新方向。首先论文对外交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并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领导人外交话语的不同风格,一方面找到了外交话语体系主要特征的变化,另一方面找到了外交话语体系嬗变的内在规律。再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环境中规避风险、利用优势、积极稳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最后把焦点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观点,从共赢共享,人类发展,全球治理三个方面具体的、逻辑的、辩证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话语
        2.1.2 话语体系
        2.1.3 外交话语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福科的话语权理论
        2.2.2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
        2.2.3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的嬗变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的历史发展
        3.1.1 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话语
        3.1.2 江泽民曙光初现的外交话语
        3.1.3 胡锦涛砥砺前行的外交话语
        3.1.4 习近平大国风范的外交话语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主要特征的转变
        3.2.1 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对立到多元文化的包容
        3.2.2 从防御应对模式到积极主动的模式
        3.2.3 从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合作共赢话语体系
        3.2.4 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
    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
        3.3.1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3.2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3.3 国情与世界的统一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挑战
        4.1.1 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干扰试听
        4.1.2 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传播与挑衅
        4.1.3 网络全媒体爆炸式的言论宣传
    4.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机遇
        4.2.1 “中国方案”的认同和美国影响的减弱
        4.2.2 国际环境的动荡和国际关系的多变
        4.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大动作赢得全世界的关注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5.1 和合共生的共赢共享话语体系
        5.1.1 经济全球化的共同发展
        5.1.2 “清洁美丽”的绿色发展
    5.2 以人为本的人类发展话语体系
        5.2.1 文明的多元、多变、多样
        5.2.2 开放包容的普惠主义
    5.3 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
        5.3.1 平等参与国际权力的分配
        5.3.2 义利相兼多边合作的大国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76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976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d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