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城市文化与空间想象:中国电影北京形象研究(1979-2015)

发布时间:2024-11-02 04:25
  电影影像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对于城市空间的再现、城市文化的形塑以及城市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979-2015年间以北京为地理空间展开影像叙事的电影影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针对电影影像文本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列斐伏尔"空间三维说"的分析框架下,电影影像作为表征性的空间,与城市物理空间产生了互动作用。这表现在:北京影像电影再现了城市物理空间,并且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形塑了 "老北京"和"新北京"这两种相互区别的城市形象,并与城市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背景相关联。以上形象塑造的过程同时也表征、构建和传承了北京城市文化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对三个个案电影的分析,北京影像电影通过对于城市空间的艺术性运用为电影表意发挥作用,从而构建了感知空间、理解空间和体验空间。在北京影像电影的表达中,北京成为聚集异质想象的异托邦,北京本土文化正面临重塑的必要性,同时,居于北京城市中的主体对于北京城市文化认同面临危机。在跨文化传播的层面,电影人应当发挥主动性,着力探寻北京文化内涵的一致性,努力探索多元话语表达,着力塑造北京城市文化并将其纳入全球化语境中。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电影与城市文化
        1.2.2 电影与城市空间
        1.2.3 城市形象与跨地/跨国想象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1.3.2 研究理论框架——"空间三维说"
        1.3.3 福柯"异托邦"概念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符号学研究方法
        1.6.2 图像学阐释方法
        1.6.3 北京城市形象的研究视角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现实意义
2 北京形象的空间建构: 从老北京到新北京
    2.1 北京影像电影对城市空间的再现构建城市形象
        2.1.1 老北京: 明清旧都 京味古城
        2.1.2 新北京: 现代都市 国际名城
    2.2 北京影像电影折射城市历史及空间文化品质
        2.2.1 消费空间: 传统商业艺术与后现代消费文化
        2.2.2 胡同到街道: 空间关系与人际距离
        2.2.3 四合院到住宅小区:家庭伦理与邻里关系
3 北京影像电影符号空间意义视觉建构
    3.1 《城南旧事》: 女性视野与故土记忆
        3.1.1 感知空间: 镜头语言传递往事追忆
        3.1.2 理解空间: 散文诗叙事诉说古城经验
        3.1.3 体验空间: "思乡"忧虑的实践
    3.2 《十七岁的单车》: 少年视角与城乡想象
        3.2.1 感知空间: 城乡景观的复杂交汇
        3.2.2 理解空间: 自行车作为城市移动空间符号
        3.2.3 体验空间: 城乡身份与社会资本的差异
    3.3 《老炮儿》: 城市话语权力的更迭
        3.3.1 感知空间: 多样聚合的影像城市
        3.3.2 理解空间: 冲突叙事与新旧秩序
        3.3.3 体验空间: 北京本土电影人的怀旧感伤
    3.4 不同个体经验塑造差异文化想象
4 "异托邦"与全球化: 北京影像电影的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
    4.1 异托邦的割裂性和封闭性: 重塑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4.2 城市异质文化集中地: 边缘空间中的"他者"
    4.3 城市文化想象多元性: 主体身份认同的困惑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4009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009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d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