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易俗社与西安城市文化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易俗社与西安城市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末民初之际,梁启超、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文学革命主张,其中戏曲作为最贴近下层民众的文化艺术形式,其改良的价值受到重视。民国初年,在西安地区知识分子主导下,成立了最早的新式秦腔改良班社——易俗社,借此改良风俗、提高伶人地位,剧社在组织结构、培养体制、经营体制与关系网络等方面焕然一新,并且影响了城内其他戏曲班社的运营方式。与此同时,随着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又为易俗社等秦腔班社拓展了发展空间:他们加强与本地报刊媒介的互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将传统的戏曲融入民国时期的城市文化,并且成为主流,与其后出现的话剧、电影等文化娱乐团体形成紧密联系。民国时期西安的政治、经济与城市建设的阶段式发展,构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基础。西安作为地处西北的内陆城市,在30年代以前政局动荡,灾害频频。30年代中期随着陪都地位的确立及陇海铁路潼关至宝鸡段的修通,西安的经济地位逐渐突出,城市的工商业经济发展起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建设与功能分区日益清晰,也带动了城市文化的另一轮勃兴。在此过程中,易俗社凭借区位优势以及优良的剧场演出设施获得大量人气,与电影、话剧等新式市民文化艺术形式平分秋色。易俗社从民国初年创立,其发展延续到了共和国建立以后,剧社的长期运营除了依靠城市的发展,还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其社会教育机构的性质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扶持,社会地位与一般市民文化团体不同;其次,由于易俗社经营者的关系网络涵盖了本地乃至外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界人士,呈现出依附于军事和政治势力的倾向;再次,由于西安的城市规模有限,本土的地域文化传统影响了市民大众的文化消费选择,故而秦腔戏曲作为近代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梳理易俗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本文从戏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西安城市文化的发展特点,具体总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的专门性文化团体的形成;其二是文化团体与军事、政治势力联系紧密;其三是其城市文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复杂图景。这些特点也说明民国时期内陆城市文化只要合理继承、保留、利用其原有的文化资源,加强传播媒体对文化消费取向的引领,也一样可以与时俱进,与话剧、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这对于今天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生机也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易俗社 秦腔改良 经营管理 媒体互动 城市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809.2;K25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选题缘由9
- 二、研究综述9-12
- 三、资料来源12-13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13-17
- 第一章 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变化及易俗社的成立17-28
- 第一节 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变化17-25
- 一、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变化17-20
- 二、文化方面的变化20-23
- 三、城市的商业布局与剧场的空间演变23-25
- 第二节 戏曲改良背景下易俗社的成立25-28
- 第二章 易俗社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28-39
- 第一节 组织结构及社员背景28-32
- 第二节 易俗社的经营32-36
- 一、经营方式33
- 二、经营情况33-35
- 三、演出周期与区域35-36
- 第三节 易俗社的关系网络36-39
- 一、易俗社与政治、军事势力的关系36
- 二、易俗社与文化界的关系36-39
- 第三章 易俗社的演员培养与剧本创作39-49
- 第一节 演员培养机制39-41
- 第二节 剧本创作与艺术革新41-49
- 一、编辑41
- 二、剧本41-46
- 三、演出场所与舞台美术革新46-49
- 第四章 自办及地方出版物对剧社的推介宣传49-63
- 第一节 剧社自办的出版物49-51
- 第二节 广告宣传活动51-55
- 第三节 戏曲评论、新闻报道及社会评价55-63
- 第五章 易俗社与民国时期西安城市文化63-77
- 第一节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文化的两面性63-65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文化的特点65-77
- 一、形成以知识分子为主导的专门性文化团体并发挥引领作用65-71
- 二、文化团体与军事、政治势力联系紧密,,其发展规模有限71-73
- 三、西安城市文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复杂图景73-77
- 结语77-79
- 参考文献79-84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云儒;;百年易俗社的文化意义[J];艺术评论;2012年09期
2 李季;;纪念易俗社诞辰一百周年专家座谈会纪要[J];当代戏剧;2012年05期
3 ;《我们的易俗社》拍摄花絮[J];新闻知识;2013年09期
4 武元;易俗社的新一代[J];人民戏剧;1982年11期
5 李长生;李战秋;惠京鹏;黄宗琪;石磊;;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J];陕西戏剧;1982年11期
6 刘恩瀛;;刘恩瀛的来信[J];陕西戏剧;1983年09期
7 刘文峰;;一张珍贵的戏单——易俗社第二次赴京演出实录[J];陕西戏剧;1984年05期
8 雷振中;;易俗社轶事[J];陕西戏剧;1984年05期
9 雷震中;易俗社与党组织的早期联系[J];当代戏剧;1987年06期
10 阎敏学;;易俗社早期之“演说词”[J];当代戏剧;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宁;西安易俗社的“血色记忆”[N];西部时报;2010年
2 记者 张哲浩 杨慧峰 潘睿;西安易俗社喜庆百年华诞[N];光明日报;2012年
3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闫敏学;回望易俗社:那支智勇抗战的文艺尖兵[N];中国艺术报;2014年
4 记者 刘振;西安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N];西安日报;2012年
5 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赵建兰;西安百年剧场易俗社开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乐文;百年易俗社 古调发新声[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潘睿 杨慧峰;古韵新生[N];光明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耿翔 贺小巍 康传义;百年易俗:经典与品牌的力量[N];陕西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万君;让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真正成为我们的骄傲[N];陕西日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在改革创新中延续文化血脉[N];陕西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立刚;民国时期易俗社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2 张妍;民国时期的易俗社与西安城市文化[D];兰州大学;2016年
3 邱海宁;试论十七年时期易俗社的戏曲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泓;试论西安易俗社的剧目改良[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5 李晓星;1911—1937年间陕西地区文化思想[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易俗社与西安城市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3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