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2 12:06

  本文关键词: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4年12月,体育总局网站印发《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除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少数特殊项目赛事外,包括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内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审批一律取消。商业性体育赛事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在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意见》中“取消赛事审批”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我国的商业性体育赛事将迎来它蓬勃的发展春天。可以预见,有关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研究也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将中国的商业性体育赛事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以希找寻影响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发展的因素,为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持续、蓬勃地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与支持。文中系统内部主要从各要素的特征、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分析。系统的外部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所处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中国目前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内部的协调要素具有多样性和协调性的特征,中心服务要素具有决定性的特征,基础服务要素具有选择性的特征。财务资本1相对于财务资本2在数量上过少。中心服务要素的决定性以及财务资本1的数量过少都会制约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发展。2.中国目前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的基本结构较为合理且比较稳定。3.中国目前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内部要素关系都是双向的利益交换关系并且随着协调要素的增多,关系逐渐加强。这种关系的逐渐加强虽然有利于商业性体育赛事便利地利用各种资源但却使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下降。4.中国目前的体育制度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发展,但是随着体育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将有很大的改善。5.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组织经营者面临着来自国外极强的竞争压力和国内体育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6.目前人们对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的认识不够到位,社会体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运营者太过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投资、融资的意识。
【关键词】:商业性体育赛事 系统 利益相关者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4
  • 1.1 选题依据9
  • 1.2 文献综述9-14
  • 1.2.1 商业性体育赛事概念界定9-10
  • 1.2.2 体育赛事及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研究现状10-14
  • 1.2.2.1 国内体育赛事及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研究现状10-12
  • 1.2.2.2 国外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研究现状12-14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4-15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15
  • 2.2.1 文献资料法14
  • 2.2.2 专家访谈法14
  • 2.2.3 逻辑分析法14-15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5-30
  • 3.1 理论基础15-16
  • 3.1.1 系统论涵义15
  • 3.1.2 利益相关者理论15-16
  • 3.2 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系统内部分析16-26
  • 3.2.1 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内部要素分析16-21
  • 3.2.1.1 协调要素特征分析16-17
  • 3.2.1.2 中心服务要素特征分析17-18
  • 3.2.1.3 基础服务要素特征分析18-19
  • 3.2.1.4 财务资本1要素特征分析19-20
  • 3.2.1.5 财务资本2要素特征分析20-21
  • 3.2.2 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21-23
  • 3.2.3 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的内部关系分析23-26
  • 3.2.3.1 协调要素为体育中介公司或体育经纪公司的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内部的关系分析23-24
  • 3.2.3.2 协调要素为生产企业和体育经纪、中介公司的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内部的关系分析24
  • 3.2.3.3 协调要素为体育相关部门、体育经纪公司、体育中介公司和生产企业的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内部的关系分析24-26
  • 3.3 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的外在环境分析26-30
  • 3.3.1 政治环境26-27
  • 3.3.2 经济环境27-28
  • 3.3.3 社会环境28-30
  • 4.结论与建议30-32
  • 4.1 结论30
  • 4.2 建议30-32
  • 5 参考文献32-34
  • 6 附录34-35
  • 7 致谢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连慧;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3 彭先奎;体育科学概念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体育科学概念涵义的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5 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6 冯大志,宋久存;浅谈体育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8 林新利;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宋盛林,杨明远,杜忠杰;高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10 张尚晏,王建军;浅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方春妮;体育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蔡梅清;茂名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参与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4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5 王金利;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赛事国际研究可视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郭志波;同步小康进程中贵州省县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榕榕;临沂市沂南县公务员体育健身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玉阳;广东省城乡体育软实力差异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马岗峰;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啸鹏;裕固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与建议[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系统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43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f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