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
本文关键词: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日益提升,地震灾害对政治、经济、社会及个人家庭的威胁越来越大,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心理阴影,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灾害,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因此,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多发区做出生命损失风险评估,进一步确定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高风险区,并对高风险区制定合理的减灾策略和政策,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本文从地震灾害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易损性与防震减灾能力出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基于居民地研究单元对陇南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得到以下结论:1.在探讨行政村单元、乡镇单元和区县单元与居民地单元人口数据空间化精度差别时发现,在这3个级别中乡镇单元偏差最小,但在烈度Ⅸ度下乡镇单元与居民地单元还是存在较大的偏差,约为12.27%;这3个级别在烈度Ⅸ度下死亡率偏差是最大的,其中区县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66人/104,乡镇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10人/104,行政村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54人/104。2.基于Google earth将实地调查的建筑物资料与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得到陇南地区居民地建筑物资料。框架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武都区,约占武都区居民地面积的5.47%;砖混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成县,约占成县居民地面积的41.23%;厂房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武都区,约占武都区居民地面积的1.99%;砖木比例最高的区县是徽县,约占徽县居民地面积的54.89%;土木比例最高的区县是礼县,约占礼县居民地面积的25.63%。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地震灾害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震减灾能力出发,建立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最终确定了陇南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模型,即为风险=0.46×致灾因子危险性+0.16×孕灾环境稳定性+0.29×承灾体易损性+0.09×(9-防震减灾能力)。4.综合分析了陇南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确定了陇南地区不同烈度下的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烈度Ⅷ度下陇南地区开始出现高风险区域,其面积占陇南地区总面积的2.00%;烈度Ⅸ度下居民地有23.50%的区域受到高风险生命损失的威胁;烈度Ⅹ度下居民地有33.40%的区域受到高风险生命损失的威胁。从行政区划上看,烈度Ⅶ度和烈度Ⅵ度下未出现高风险区域;烈度Ⅷ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8.18%;烈度Ⅸ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宕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44.37%;烈度Ⅹ度下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大的区县是西和县,约占区县面积的57.30%。
【关键词】:地震灾害 生命损失风险 层次分析法 陇南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9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前言11-17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分析方法17-23
- 2.1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析方法17-21
- 2.1.1 历史震害资料的经验方法17-18
- 2.1.2 数学方法18-20
- 2.1.3 其他方法20
- 2.1.4 本文采用方法20-21
- 2.2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模型21-23
- 第三章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3-33
- 3.1 汶川地震陇南地区人口死亡情况23-26
- 3.1.1 汶川地震死亡情况23
- 3.1.2 研究区死亡情况23-26
- 3.2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26-27
- 3.3 地震危险性(B1)27-28
- 3.3.1 概率方法(PSHA)27-28
- 3.3.2 确定性方法(DSHA)28
- 3.4 孕灾环境稳定性(B2)28-30
- 3.4.1 建筑物结构28-29
- 3.4.2 坡度29-30
- 3.4.3 年平均降雨量30
- 3.4.4 地貌类型30
- 3.5 承灾体易损性(B3)30-31
- 3.5.1 人口总量30-31
- 3.5.2 老幼人口比例31
- 3.6 防震减灾能力(B4)31-33
- 3.6.1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31
- 3.6.2 人均财政收入31
- 3.6.3 人均GDP31-33
- 第四章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数据获取33-49
- 4.1 基础数据33-34
- 4.2 人口数据处理34-37
- 4.2.1 居民地单元34-35
- 4.2.2 行政村单元35
- 4.2.3 乡镇单元35-36
- 4.2.4 区县单元36
- 4.2.5 精度比较36-37
- 4.3 建筑物数据获取37-49
- 4.3.1 建筑物数据采样37-45
- 4.3.2 建筑物数据提取45-47
- 4.3.3 小结47-49
- 第五章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49-67
- 5.1 Arcgis技术49
- 5.2 地震危险性(B1)49-51
- 5.3 孕灾环境稳定性(B2)51-55
- 5.4 承灾体易损性(B3)55-56
- 5.5 防震减灾能力(B4)56-57
- 5.6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57-66
- 5.7 实例验证66-67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7-69
- 6.1 主要结论67-68
- 6.2 存在的问题68-69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75
- 作者简介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建盛,苗崇刚,李成日,王海波;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评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3期
2 皮莱格 ,邹文卫 ,张敬军;地震灾害——应汲取的教训[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06期
3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J];山西地震;2005年S1期
4 米宏亮;李洋;侯建盛;;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3期
5 毛国敏;顾建华;吴新燕;;地震灾害的分类和分级方法研究[J];地震学报;2007年04期
6 ;为什么说中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7 赵旭国;;西汉至元末甘肃地区地震灾害的发生及特点初探[J];高原地震;2008年04期
8 米宏亮;李洋;侯建盛;;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02期
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震灾害[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龚强;吴琼;陈征山;;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J];灾害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调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智娴;;减轻21世纪的地震灾害[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9 成小平;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张长义;林俊强;;地震灾害及潜在危险地区环境识觉与调适行为之分析研究——以南投埔里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强;发扬顽强奋战精神 同心战胜地震灾害[N];吉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降低地震灾害损失[N];绵阳日报;2014年
3 郭元乐邋赵亚平;甘肃加强应对地震灾害安全防范工作[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苟保平;省委省政府通报我省地震灾害情况[N];甘肃日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任郭英 李军;陕西煤化积极应对地震灾害[N];中国化工报;2008年
6 刘毅;攀枝花局沉着应对地震灾害全力保通关[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7 省政协常委 李并成;关于预防和抗击地震灾害的建议[N];民主协商报;2008年
8 心文;对我国四川遭受地震灾害表示慰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蔺津;自治区政协召开《宁夏地震灾害与对策研究》课题启动会[N];华兴时报;2008年
10 张兰;专项资金助地震受灾户房屋重建[N];泸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超;平原区路堤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天祺;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宁宝坤;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周柏贾;分布式虚拟仿真地震应急演练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8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2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3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4 焦译布;城市地震预防与减灾管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5 韩晓敏;汾渭盆地地震灾害时空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社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吴梦初;台湾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洋;新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D];复旦大学;2014年
9 冉娜·迪力夏提;中日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李陶;贵州省毕节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5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