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两汉时期非官方的社会教化

发布时间:2017-06-25 22:17

  本文关键词:两汉时期非官方的社会教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两汉时期的社会教化除了有官方自上而下,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一系列手段乃至制度性的措施强制实行,以形成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化氛围、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维护政府的统治外,还有非官方的其他社会群体或个人主动参与的,旨在通过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追求、行为规范对社会大众潜移默化,或是主动进行社会教化活动对民众、社会风气、风俗习惯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教化系统。在非官方的社会教化中,承担施教者责任的主要有两汉的侠群体及个人、两汉的隐士群体及个人以及两汉的宗教——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侠和隐士同是身份群体下的社会教化的主要参与者,因而其身份下的精神体现及行为特点本就对百姓有着示范和导向作用:侠既有教人讲“信”、“义”的一面,亦有教人冲破礼法束缚,有仇必报、藏匿逃亡、掘冢椎剽的一面,因而构建出了与官方教化下不同的社会价值追求和评判标准;而隐士,由于多是儒士因而其言行和教化的内容多与官方教化的内容相一致;隐士有自觉践行社会教育的责任意识,通过占卜、奖惩、以身作则、教授生徒等行为教化百姓。两汉的宗教在社会教化方面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佛、道两教在教化信徒、民众行善、积德等内容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佛教因初传中国而具有鲜明的教化特点,与道教不同,佛教注重来世,借助祭祀崇拜在统治阶层中宣教,通过译经、著述在民间宣扬佛教,还有民间佛寺的建立和布施活动,教人顺从现世,通过行善、苦行的方式获得来世的善报。但道教则是通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起义传教和教阶式区域教化的方式教化百姓;通过《太平经》等道教经典明确教化内容,注重人在现世的生活,强调个人的追求,重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辩证思想教化百姓;构建了从对善内涵的规定,到行善的方法,再到承负说、悔过方式的一个善恶体系。正式通过这些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参与以及百姓主动效仿和学习的态度,构建出了与两汉官方不同的社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
【关键词】:社会教化 隐士 佛教 道教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8
  • 一、选题理由7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7-13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13-15
  • 四、相关概念界定15-18
  • 第一章 两汉侠的社会教化功能18-33
  • 第一节 两汉侠的概况18-26
  • 第二节 两汉侠士的教化特点26-27
  • 第三节 侠之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27-31
  • 一、以身作则教人讲“信”、“义”27-29
  • 二、冲破礼法束缚的快意恩仇29-31
  • 1. 教人恩怨分明,有仇必报——孝的延伸29-30
  • 2. “不轨于正义”之行——藏匿逃亡、掘冢椎剽30-31
  • 第四节 侠施行社会教化的结果31-33
  • 第二章 两汉隐士的社会教化功能33-44
  • 第一节 两汉隐士概况33-34
  • 第二节 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隐士身份下的德行感召34-39
  • 一、“不事二主”之忠义35-36
  • 二、奉事亲属之孝悌36-37
  • 三、自食其力之操守37-39
  • 第三节 隐士自觉承担社会教化的责任39-41
  • 第四节 隐士德行感化的影响41-44
  • 第三章 两汉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44-74
  • 第一节 汉代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44-53
  • 一、佛教的社会教化形式44-48
  • 1. 借助祭祀崇拜在统治阶层中宣教44-46
  • 2. 通过译经、著述在民间宣扬佛教46-47
  • 3. 民间佛寺的建立和布施活动的开展47-48
  • 二、佛教教化的主要内容48-50
  • 1. 佛教基本理论的内容48-49
  • 2. 佛教道德教化的内容49-50
  • 三、汉代佛教教化的主要特点50-53
  • 1. 依附黄老、道教进行宣教50-52
  • 2. 辩白教义中与中国传统思想相抵触的部分52-53
  • 第二节 汉代道教的社会教化功能53-74
  • 一、汉代民间道教教化的主要途径54-58
  • 1. 五斗米道——教阶式教化的区域建构54-56
  • 2. 太平道——农民起义对教义的流动传播56-58
  • 二、汉代道教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58-74
  • 1. 立足于人的教化——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58-64
  • 1.1 个人的积极修养——等级秩序下的“无为而无不为”58-60
  • 1.2 人际关系的处理——君、臣、民三位一体的责任共同体60-64
  • 2. 立足于生死的教化——教人行善去恶64-69
  • 2.1 善恶生死观64-68
  • 2.2 立足于承负之说的自我悔过与救赎68-69
  • 3. 立足于社会的教化——针砭时弊,构筑太平之世69-74
  • 3.1 针砭时弊,追求太平69-70
  • 3.2 改变不良社会风气70-74
  • 结语74-75
  • 附录75-88
  • 参考文献88-92
  • 致谢92

  本文关键词:两汉时期非官方的社会教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83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f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