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照应视角下英汉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语篇照应视角下英汉指示代词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指示代词属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作为最原始最基本的指示手段,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本文以Halliday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选用英汉指示代词系统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这/那,这些/那些”以及与之语义相对应的“this/that,these/those”为研究对象,从语篇照应视角对比分析英汉指示代词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本文摘取了2015年5月份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上的新闻,人工挑选英汉篇幅相当且都包含指示代词的新闻各40篇,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和娱乐等。首先利用检索工具Antconc 3.2.1w对英汉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发现英汉指示代词在使用上都倾向于指示代词+名词的形式;英汉指示代词单数形式的使用频率都明显高于其复数形式。通过比较也发现英汉指示代词在使用上的不同点,如:汉语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要比英语指示代词复杂的多;汉语远近指示代词在使用频率上相差显著,而英语指示代词经过人工删除不相关例证的“that”之后,远近指示代词在使用频率上相差不南;汉语指示代词单数形式既可修饰可数名词单数和不可数名词也可修饰可数名词复数,而英语指示代词单数形式只能修饰不可数名词和名词单数。其次,本文比较英汉指示代词在篇章中用于回指和预指时的异同。对比英汉指示代词回指时,英汉指示代词回指词与先行词基本处于同一句内或者前后句。具体来说,当回指词作中心语时,回指词一般位于其先行词所在句子的后面;当回指词作修饰语时,回指词和先行词一般位于同一句或相邻句子中,两者之间的距离一般很近。英汉指示代词在此点的一致性,表明在使用指示代词时英汉都遵循了可及性理论。这样的语篇距离最有利于实现语篇衔接照应与连贯,而且可及性高,便于读者理解。在对比英汉指示代词预指时,笔者发现英语指示代词可用来预指和回指,但汉语指示代词多用于回指,当用于预指时常与其他语言成分连用,比如破折号、冒号、名词成分等。英汉指示代词表示预指时,在语篇中常具有独到的文体效应,归结起来主要有聚焦功能和悬念功能。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话者对指示代词的选择除了和实际的时南距离有关外,还与感情心理等主观因素有关。本文最后主要从新旧信息的转换、南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信息焦点五个方面比较了英汉指示代词的选择因素。笔者发现英语指示代词的选择更受客观的时南距离限制,而汉语指示代词更受心理等主观因素影响。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和中西方思维差异而引起的。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英汉语言间的差异。本研究希望为今后更加深入研究两种语言关系及发展规律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并指导语言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指示代词 回指 预指 语篇衔接 可及性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2;H314.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
- 1.2 Research Scope13-14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15
- 1.4 Research Purposes15
- 1.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5-16
- 1.6 Summary16-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32
- 2.1 The Domestic Researches18-25
- 2.1.1 Diachronic studies18-21
- 2.1.2 Synchronic studies21-25
- 2.2 Overseas Researches25-29
- 2.2.1 Studies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25-27
- 2.2.2 Studies from the discourse perspective27-29
- 2.3 The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29-31
- 2.4 Summary31-3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2-44
- 3.1 Distinction of Some Linked Terms32-36
- 3.1.1 Discourse and text32-33
- 3.1.2 Cohesion and coherence33-36
- 3.2 Deixis36-40
- 3.2.1 The attributes of deixis36-39
- 3.2.2 Deixis and demonstrative pronoun39-40
- 3.3 The Accessibility Theory40-44
- 3.3.1 Communication mode40
- 3.3.2 Memory structure40-42
- 3.3.3 Contextual theory42-43
- 3.3.4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essibility43-44
-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44-47
- 4.1 Research Questions44
- 4.2 Research Subjects44
- 4.3 Research Methods44-47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47-77
- 5.1 The Using Frequency of E-C Demonstrative Pronouns47-51
- 5.2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C Demonstrative Pronouns51-56
- 5.2.1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underlying reasons51-53
- 5.2.2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underlying reasons53-56
- 5.3 Comparing E-C Demonstrative Pronouns When as Anaphora and Cataphora56-67
- 5.3.1 Anaphora56-62
- 5.3.2 Cataphora62-67
- 5.4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67-77
- 5.4.1 Psychological factor67-70
- 5.4.2 Old or new information the E-C demonstrative pronouns refer to70-72
- 5.4.3 Spatial distance72-73
- 5.4.4 Temporal distance73-74
- 5.4.5 Focus of attention74-76
- 5.4.6 Summary76-77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7-80
- 6.1 Major Findings77-79
- 6.2 Implications79
- 6.3 Limitations79-80
- References80-85
- Appendix 1: The result of the separat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texts85-86
- Appendix 2 The result of the segmenting of the Chinese texts86
- Appendix 3 Global setting86-87
- Appendix 4 Frequency of“这”87-88
- Appendix 5 Frequency of“this”88
- Appendix 6 File view of“那”88-89
- Appendix 7 File view of“this”89-90
- Publication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醒华;简述古汉语指示代词向非代词的转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郑芷莲,于长春;俄语中指示代词的确定范畴[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邝萍;英汉文中指示代词照应作用的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陈_g;;新县方言的指示代词[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2期
5 蒋华;;指示代词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冬香;;湖南省岳阳县方言的指示代词[J];贺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全薇;;国外关于指示代词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8 邹晓玲;;指示代词“这”的若干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枫;;试论指示代词“然”到连词“然”的虚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常远;;浅述不同时期指示代词的特点[J];科技信息;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家菊;张琳;夏爱军;陆汝占;;情景中汉语指示代词短语解释的形式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陈燕玲;;泉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姜庆姬;;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张子艳;关于“是”[N];学知报;2010年
2 王传荣 孟庆钰;巧辩速记多音多义字(十)[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薇;海盐话的指示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远;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郝冬梅;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宋晓晖;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李阿雪;俄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松岭;指示代词“这/那”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船津良介;汉日指示代词的对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林筠涵;留学生对“这、那”类指示代词的习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苏宝红;中学生对于英语空主语习得的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邢艳丽;中亚留学生“这”“那”类指示代词偏误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10 洪远瑶;黄石方言指示代词“果”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语篇照应视角下英汉指示代词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9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