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04:04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各种沟通和传播手段,用以维护自身形象的工具。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原理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运用,是政府为了争取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活动。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理念的转型,运用政府公关凸显“亲民”,强调“服务”。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已进入了危机多发期。而群体性事件又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危机。随着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政府不得不重视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如何有效地应对群体性事件,关系到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良好形象,直接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对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法,政府从经验管理再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政府已经初步具备解决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政府公共关系作为政府解决的方法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政府面对群体性事件的危机公关能力作为政府能力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政府能力关键指标。因此,提升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是政府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政府开展公共关系中,政府的沟通网络至关重要,是连接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建设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对于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公共关系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意义,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对政府沟通中的环境要素分析,主要对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进行分析,阐述环境要素对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状态,并且阐述了我国目前危机公关中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结合“6.28瓮安事件”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理念,为完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提供原则;第六部分,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措施。第七部分,对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沟通网络 政府公共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1.43;D6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
  • 1.2.2 现实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3.1 国外研究状况14-15
  • 1.3.2 国内研究状况15-16
  • 1.4 研究方法16
  • 1.5 相关概念16-18
  • 1.5.1 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及特征16-17
  • 1.5.2 政府公共关系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17-18
  • 1.6 理论基础18-21
  • 第二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理论分析21-38
  • 2.1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微观要素分析21-24
  • 2.1.1 客观事件21-22
  • 2.1.2 事件的相关利益者22-23
  • 2.1.3 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23-24
  • 2.2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宏观要素分析24-28
  • 2.2.1 公众24-25
  • 2.2.2 媒体25-26
  • 2.2.3 专家26-27
  • 2.2.4 社会其它相关条件27-28
  • 2.3 对微观要素与宏观要素对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相互影响的分析28-29
  • 2.4 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政府公共关沟通的应然状态29-33
  • 2.4.1 政府作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29-30
  • 2.4.2 社会危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30-31
  • 2.4.3 自然危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31-32
  • 2.4.4 多因素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32-33
  • 2.5 群体性事件的不同阶段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33-38
  • 2.5.1 群体性事件初始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34-35
  • 2.5.2 群体性事件胶着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35-36
  • 2.5.3 群体性事件结束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36-38
  • 第三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现状描述38-42
  • 3.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历史沿革38-40
  • 3.1.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缺失时期38
  • 3.1.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粗放运用时期38-39
  • 3.1.3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时期39-40
  • 3.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成效40-42
  • 3.2.1 沟通网络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40-41
  • 3.2.2 沟通网络从单向向双向的转变41
  • 3.2.3 沟通网络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41-42
  • 第四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案例分析42-49
  • 4.1 选择2008年贵州省“6.29”瓮安群体性事件为案例42-43
  • 4.1.1 对“瓮安事件”的概述42
  • 4.1.2 对“瓮安事件”案例的典型性分析42-43
  • 4.2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要素分析43-45
  • 4.2.1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微观要素分析43-44
  • 4.2.2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宏观要素分析44-45
  • 4.2.3 对“瓮安事件”中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影响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分析45
  • 4.3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总结45-49
  • 4.3.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经验45-46
  • 4.3.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问题46-49
  • 4.3.2.1 沟通网络的缺失47
  • 4.3.2.2 沟通网络中的地位模糊47-48
  • 4.3.2.3 沟通网络中的信息流通阻塞48
  • 4.3.2.4 沟通网络中的平台不健全48-49
  • 第五章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理念49-55
  • 5.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原则49-51
  • 5.1.1 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则49
  • 5.1.2 多方参与的原则49-50
  • 5.1.3 快速反应的原则50
  • 5.1.4 系统协作的原则50-51
  • 5.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目的51-52
  • 5.2.1 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51
  • 5.2.2 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的快速解决51-52
  • 5.2.3 有助于开展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52
  • 5.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步骤52-55
  • 5.3.1 识别群体性事件发展状态52-53
  • 5.3.2 判断环境中的优劣因素53-54
  • 5.3.3 实施沟通网络构建措施54-55
  • 第六章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措施55-71
  • 6.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地位55-58
  • 6.1.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在官方话语空间的舆论主导地位55-56
  • 6.1.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在公共话语空间的舆论主导地位56-57
  • 6.1.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构造信息流的主导地位57-58
  • 6.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流构造58-68
  • 6.2.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节点控制58-61
  • 6.2.1.1 完善沟通网络中关键政府部门的关系58-59
  • 6.2.1.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媒体59-60
  • 6.2.1.3 沟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60-61
  • 6.2.1.4 沟通网络中的非利益相关民众61
  • 6.2.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渠道61-63
  • 6.2.2.1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正式通道62
  • 6.2.2.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非正式通道62-63
  • 6.2.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内容63-65
  • 6.2.3.1 完善沟通网络中信息核准的措施63-64
  • 6.2.3.2 完善沟通网络中信息纠错的措施64-65
  • 6.2.4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信任度65-68
  • 6.2.4.1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承诺的措施65-66
  • 6.2.4.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惩处的措施66-67
  • 6.2.4.3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恢复的措施67-68
  • 6.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平台建设68-71
  • 6.3.1 完善沟通网络中组织平台的建设68-69
  • 6.3.2 完善沟通网络中资源平台的建设69-70
  • 6.3.3 完善沟通网络中技术平台的建设70-71
  • 第七章 总结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7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光;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胡国庆;政府公共关系与廉政建设刍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年02期

3 刘文光;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4 陈锐;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困境与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赵宇峰;试析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3年05期

6 李耀;;试论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定位[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7 吴玉宗;;论加强政府公共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6期

8 樊晓艳;沟通:政府公共关系实践的重要环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9 吴江;;危机考验政府公共关系[J];国际公关;2006年05期

10 徐金菊;;政务公开是构建良好政府公共关系重要机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岩;;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塑造策略[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2 曹叔亮;张艳芳;钟金意;;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玉宗;;提升政府公共关系水平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锦文;;反思我国政府公共关系[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李季;孙广宾;;在政府公共关系中如何化解城市拆迁矛盾[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志海;;论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的领导者媒体形象[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教授 毛经权邋上海师范大学公共关系学系主任、副教授 叶茂康;从救灾看政府公共关系机制[N];文汇报;2008年

2 徐楷;对政府公共关系的探讨[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张宁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政务微博构建新型“微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蔚;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陈敏;试论当代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公共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蒋林峰;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伦理维度[D];中南大学;2006年

4 李忱忱;新时期设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必要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5 戴璐璐;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肖俊文;网络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姜露;国家治理新要求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邹蕾;影响政务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建构中有效传播的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舒;自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治理能力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侯晓云;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中的运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6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96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