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引进实践看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的能动策略
本文关键词:从模式引进实践看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的能动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13年——“海外综艺节目引进井喷之年”以来,模式引进逐渐成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日常生产的重要环节。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直接涉及到政府规制、市场交易和文化交流三个层面,也是节目生产者能动性的集中体现。节目模式引进热潮持续升温,在提高我国综艺节目整体水平的同时,也产生了同质化加剧和限制节目创新的弊端。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从节目模式引进这一实践行为切入,运用深度访谈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采用“结构—能动”视角,深入研究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本身。本文尝试展开介绍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受到的制约因素,分析他们在面对这些制约时采用的能动策略,从而进一步提炼出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权力关系。本次研究希望能为研究节目模式引进及综艺节目内容生产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方式,寻找现实中制约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症结所在。研究发现,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的能动策略主要有三。一是以“‘手艺人’要有饭吃”为要旨的模式引进能动策略。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试图通过这一策略,解决关键配置性资源(节目模式)缺乏引起的“没饭吃”危机,同时应对“手艺人”能指与所指暂时分离的身份焦虑。此时,以“没饭吃”危机为表现的经济权力占据主导地位,以身份焦虑为主要表现的文化权力占次要地位;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正是在经济和文化合力的作用下采用了这一能动策略。二是“靠手艺吃饭”的模式使用能动策略。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运用这一策略,不断强化自身“手艺人”的身份定位,以实现自我主体性的延续;将资金等配置性资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与经济收益保持适当距离;分类应对政府规制,基本服从以专业性指导意见为主的规范性规则,并试图对以带意识形态色彩指导意见为主的解释性规则进行“反向收编”。此时,文化权力通过“手艺人”身份定位过程占据主导地位,以资金、成本和收入等为载体的经济权力处于可控范围,以政府规制为体现的政治权力起辅助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三种权力形成了相互牵制的状态。三是“拒绝模式原创,只找下顿饭”的能动策略。即完成制作一档节目后,内容生产者只顾寻找下一顿饭、下一个可制作的节目,而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节目模式。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经济学现象在此阶段不断出现。而“手艺人”定位的不彻底性,让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天然地将模式原创排除之外。这时,以个人理性为作用点的经济权力与以身份定位不彻底性为发力点的文化权力再次形成合力,影响了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的能动策略,最终导致了综艺节目对虚幻真实的建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缘起11-13
- 1.1.1 研究选题11-12
- 1.1.2 研究方法12-13
- 1.2 文献综述13-18
- 1.2.1 文献回顾13-16
- 1.2.2 评价思考16-18
- 1.3 研究思路18-23
- 1.3.1 理论概念18-19
- 1.3.2 思路框架19-23
- 第2章 模式引进——“手艺人”要有饭吃23-34
- 2.1 经济利益驱动23-26
- 2.1.1 直截了当的节目模式缺乏24
- 2.1.2 抢夺市场背后的没饭吃危机24-26
- 2.2 缓解身份焦虑26-29
- 2.2.1 手艺不精的自我怀疑26-28
- 2.2.2 学习交流中缓解焦虑28-29
- 2.3 其他次要因素29-34
- 2.3.1 政府规制30-31
- 2.3.2 频道定位31-34
- 第3章 模式使用——靠手艺吃饭34-47
- 3.1 强化身份定位34-38
- 3.1.1 我是“手艺人”34-36
- 3.1.2 体制内的“手艺人”36-38
- 3.2 控制经济引力38-42
- 3.2.1 不差钱的起点38-41
- 3.2.2 自我把控的平衡41-42
- 3.3 巧对政府规制42-47
- 3.3.1 专业性意见:调整服从43-44
- 3.3.2 意识形态输出:“反向收编”44-47
- 第4章 拒绝模式原创——只找下顿饭47-58
- 4.1 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47-50
- 4.1.1 节目模式使用过度47-49
- 4.1.2 消极等待市场发展49-50
- 4.2 不完全的“手艺人”50-53
- 4.2.1 泛化的手艺50-51
- 4.2.2 窄化的“手艺人”51-53
- 4.3 虚幻真实的建构53-58
- 4.3.1 游戏于真假之间53-55
- 4.3.2 达成虚假满足55-58
- 第5章 结论58-64
- 5.1 主要结论58-60
- 5.2 相关思考60-62
- 5.2.1 关键资源的利用60-62
- 5.2.2 规则与资源的转化62
- 5.3 研究局限62-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 1:访谈名单67-68
- 附录 2:访谈提纲68-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湘;浅谈粤方言综艺节目的主持艺术[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钱锋;综艺节目主持人素质剖析[J];声屏世界;2000年06期
3 李静;综艺节目如何适应变化了的观众[J];声屏世界;2000年S2期
4 王畅;综艺节目的音乐选择[J];当代电视;2000年S1期
5 ;综艺节目切勿过分雕琢[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6 付岩;电视娱乐性综艺节目漫谈[J];声屏世界;2001年05期
7 王岩;;谈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J];记者摇篮;2001年08期
8 张炜;探求综艺节目的大众化和文化品位[J];视听界;2002年04期
9 齐爱军;元素·单元·主持人——综艺节目制作规律探讨[J];电视研究;2003年01期
10 张践,刘原;综艺节目“七十二变”[J];视听界;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萧盈盈;;中国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及其文化语境[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红;综艺节目让老人笑起来[N];中国社会报;2000年
2 吴学安;综艺节目要走出模仿怪圈[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刘阳;解码卫视综艺节目大战[N];人民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于帆;卫视综艺节目大战,谁是大赢家?[N];中国文化报;2013年
5 魏青;综艺节目的“流行病”[N];中国文化报;2013年
6 尚雨田;综艺节目该拼什么“大牌”[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帆;综艺节目最近有点“烦”[N];天津日报;2013年
8 何勇海;综艺节目不能乱贴“中国”标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9 司马童;“哭来哭去”的综艺节目就俗套了[N];工人日报;2013年
10 梁戈逻;舞蹈类综艺节目能否走出“造星”的老套路[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炜;俗世之镜—台湾综艺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渊文;大陆与台湾栏目型综艺节目制作业价值链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董玲玲;综艺节目引进中的本土化创新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戚琪然;韩国综艺节目的探析与借鉴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李海玲;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联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5 平思;同质化背景下我国综艺节目品牌化发展路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杨若飞;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中节目元素的媒介效果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涵天;深圳卫视综艺节目《年代秀》考察报告[D];兰州大学;2015年
8 尹伟刚;娱乐综艺电视节目精益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晓婧;我国大学生受众对韩国综艺节目的解读[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刘宁;内地综艺节目嘉宾与主持人幽默互动语言现象的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从模式引进实践看我国综艺节目内容生产者的能动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50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