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越南汉文小说 中国形象 独立大叙事 文明大叙事
【摘要】:近年来,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尤其是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国内学术界的域外中国形象的研究多是集中在西方文学以及汉文化圈内的日本文学和韩国文学上,对同在汉文化圈内的越南文学则鲜有涉足,尚未出现关于越南文学的中国形象的整体性研究成果。越南汉文小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越南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宗教等等方面,可谓是反映越南古代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越南汉文小说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中越关系演变,也详细记录了中越间的文学、文化交流。在越南汉文小说中,关于中国的一系列记录,不论是零散的片段,还是具象的人物形象抑或是多元的文化形象,都如实地反映了越南民族对古代中国的总体观感,即政治上的独立和文化上的认同。因此,小说中所构筑的中国形象也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就政治层面而言,作为从古代中国分裂出来的一部分,越南民族基于宣示自身独立合法性的政治目的,在汉文小说中对中国展开种种主观写照,中国成了被言说的“他者”,成为确证越南独立自主地位的“他者”,小说也在无形中构筑起了一套独立大叙事的叙事话语体系。在文化层面,出于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越南民族在小说中将中国塑造成了文化上的“类我”,进而以此确证越南“文献之邦”的地位,并在无形中构筑起了一套文明大叙事的叙事话语体系。而不论是独立大叙事,还是文明大叙事,其背后都蕴含着越南民族某些期待和诉求:独立大叙事饱含着越南民族对中越双边政治关系的自我体认和期待——和平共处;文明大叙事则体现了越南对文化母体的中国的高度认同。
【关键词】:越南汉文小说 中国形象 独立大叙事 文明大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33.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6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11-15
- 一、选题缘由11-12
- 二、对象界定12-14
- (一) 越南汉文小说12-13
- (二) 中国形象13-14
- 三、学术意义14-15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5-24
- 一、研究现状15-23
- 二、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缺失23-24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24-26
- 一、研究思路和创新点24-25
- 二、研究方法25-26
- 第一章 中越关系史26-37
- 第一节 中越早期的民族渊源27-29
- 一、古越人的由来27-28
- 二、古越人的流散与越南民族的形成28-29
- 第二节 信史时代的中越关系——文化上的认同和政治上的独立29-37
- 一、郡县时代的发展——文明的开化30-34
- (一) 中原移民的迁入30-32
- (二) 郡县统治与封建化32-34
- 二、越南对中国的纠结心态——文化上的认同与政治上的独立34-37
- (一) 本土统治阶级的壮大——政治离心34-35
- (二) 宗藩体系下的安南——文化向心35-37
- 第二章 独立大叙事下的中国形象37-49
- 笫一节“北国贼寇”形象37-45
- 一、屡屡来侵的北寇38-41
- 二、贪残暴虐的中国官员41-45
- 第二节 与我并立之北朝45-47
- 第三节 存亡继绝的“天朝上国”47-49
- 第三章 文明的典范——文明大叙事下的中国形象49-67
- 第一节 与我血脉相连的兄弟之国50-53
- 一、共同的祖先50-51
- 二、双向的移民51-53
- 第二节 作为楷模的他者——“道高为范,学高为师”53-61
- 一、奇人异士——现实的改革者53-56
- 二、风水师——未来的规划者56-60
- 三、老师——文明的传承者60-61
- 第三节 文明的典范61-67
- 一、为君的典范62
- 二、为臣的典范62-64
- 三、智慧的典范64-65
- 四、文化的典范65-66
- 五、学术的典范66-67
- 第四章 中国形象的建构意义67-70
- 第一节 政治上的独立与独立大叙事67-69
- 第二节 文化上的认同与文明大叙事69-70
- 结语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戎国彭;;这样的团长这样的团?!——读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J];出版广角;2009年04期
2 许春樵;;我写小说——自述[J];小说评论;2012年05期
3 劳伦斯·伯莱恩 ,朱纯深;小说赏析面面观(一)[J];名作欣赏;1986年03期
4 R·V·卡西尔;朱纯深;许崇信;;情节:在今日小说中的地位[J];小说评论;1986年06期
5 龙一;;小说是什么(创作手记)[J];中国作家;2008年04期
6 李荣建;利比亚作家及其小说[J];中外文化交流;1996年03期
7 朱双一;近年来的台湾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0年01期
8 万俊;关于美国当代通俗暴露小说[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9 颜琳;连载小说:与商业文化共生的“消费文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马策;;无限度写作及其他——叶明新小说不完全陈词[J];创作评谭;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良明;吕建红;;译介欧美西籍派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评价[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袁盛勇;刘芳波;;论周文小说的乡土性特征[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3 刘良明;吕建红;;译介欧美西籍派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评价[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申元初;;贵州长征小说盛景[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5 申元初;;贵州长征小说盛景[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先霈;;无“人”难成书——漫议性格塑造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7 赵冬梅;;茅盾小说中的小城写作[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8 杨继兴;;钱锺书小说讽刺语言三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9 林唯民;;丁玲小说的政治性[A];丁玲与中国新文学——丁玲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专集[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树红霞;让“小说闽军”的路走得更远……[N];福建日报;2013年
2 李钢音;小说是闪光的生活之书[N];铜仁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卢有泉;年终盘点:2007小说视界[N];太原日报;2007年
4 雷达;里快草原小说的诗化品质[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5 龚勤舟;心灵的皈依 民俗的挽歌[N];文艺报;2013年
6 艾静;小说之“最”[N];文艺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鲁大智;方方:追问到底,便坠入虚无[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段怡妹;犯罪、娱乐、历史与调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喻涛;“摧龙六式”定《输赢》[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世界的刺痛让我执笔写作[N];深圳特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_g;纪录与想像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肖;张笑天历史题材小说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唐金凤;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忏悔者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塔斯;孟和博彦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4 薄玉迎;新世纪我国小说改编电影市场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5 付涛;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特点的语料库文体学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6 陆志胜;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7 张敏燕;新时期以来甘肃回族作家小说创作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8 彭亚英;论1990年代以来的文革小说[D];扬州大学;2007年
9 鲍婷;新中国“工业小说”的现代性进程及其走向[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琼洁;从元小说现象看文学观念的变化[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越南汉文小说 中国形象 独立大叙事 文明大叙事
,
本文编号:514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51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