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能和引力势能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动能和引力势能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谣言的数量呈指数型增加。虽然谣言自古就有,但谣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其传播速度之快、扩散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是传统谣言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能发声。这些自媒体具有用户基数大、用户粘性强、传播速度快和信息上载方便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网络舆情爆发的主要信源地和传播媒介。美国《外交政策》甚至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新浪微博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谣言贩卖机。虽然谣言有一定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缓解社会压力等,但是数量庞大的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而谣言往往又涉及到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探究谣言的传播规律,及早发现谣言,进一步实施有效阻断成为研究重点内容。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谣言及网络谣言的相关定义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文研究的谣言定义。2、总结了谣言传播模型的相关研究工作,对经典的传染病模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3、构建了基于动能的网络谣言预警模型。本文基于动能原理,构建了信息的动能模型,用以表示该信息所具有的影响力。通过统计大量谣言信息所具有的动能找出阈值,若该信息的动能超过阈值,则对该信息进行监控,一旦判定为谣言,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实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4、构建了基于引力势能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基于引力势能机理,建立了谣言势能模型,用以表示受众受到的谣言的吸引力。如果吸引力超过阈值,则受众转变为传播者,形成新的引力场,对其邻居节点产生吸引力。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影响谣言传播的多个因素,如谣言的重要性,个人辨别力,信源的可靠性、传播者数目等。运用NetLogo仿真平台对谣言传播过程进行模拟仿真,探究谣言传播规律。并且基于三个典型的真实案例,运用提出的谣言传播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与案例的真实发展过程非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5、通过实验和计算分析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在谣言传播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分别探究了在网络谣言传播初期、中期和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治理对策。6、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后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谣言 传播 动能 引力势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理论研究现状13-14
- 1.2.2 谣言传播模型研究现状14-16
- 1.3 研究创新16-17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7-18
- 1.4.1 研究目的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1.5 论文结构18-20
- 第二章 网络谣言相关理论及基本模型综述20-30
- 2.1 谣言概念辨析20-23
- 2.2 网络谣言概念辨析23-25
- 2.3 谣言传播的经典模型25-29
- 2.3.1 SI模型25-26
- 2.3.2 SIS模型26-28
- 2.3.3 SIR模型28-29
- 2.4 存在的问题29-30
- 第三章 基于动能的网络谣言预警模型30-40
- 3.1 网络谣言动能模型30-36
- 3.1.1 环境因子k31
- 3.1.2 谣言的重要性m31-36
- 3.2 实验分析36-38
- 3.2.1 阈值设定36
- 3.2.2 谣言重要性36-37
- 3.2.3 政府介入37-38
- 3.3 实验结论38-40
- 第四章 基于引力势能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研究40-58
- 4.1 引力模型40
- 4.2 网络谣言传播与引力势能40-41
- 4.3 基于引力势能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研究41-48
- 4.3.1 参数G_i与个体i的辨别力g_i42-43
- 4.3.2 个体i和个体j之间的信任度T_ij43
- 4.3.3 个体i受群体的影响Q_i43-45
- 4.3.4 个体i受谣言的影响PE_i45-48
- 4.3.5 整个网络受谣言的影响PE48
- 4.4 数值仿真与实验分析48-54
- 4.4.1 势能模型与经典SIR模型48-50
- 4.4.2 个人辨别力对谣言传播的影响50-51
- 4.4.3 消息重要性对谣言传播的影响51-53
- 4.4.4 政府介入时间对谣言传播的影响53-54
- 4.5 案例分析54-58
- 4.5.1 湖北石首事件54-55
- 4.5.2 响水县爆炸案55-56
- 4.5.3 地震让百万人街头避难56-58
- 第五章 影响因素的阶段性分析与对策建议58-64
- 5.1 网络谣言传播初期阶段及对策建议58-60
- 5.2 网络谣言传播中期阶段及对策建议60-62
- 5.3 网络谣言传播后期阶段及对策建议62-64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64-66
- 6.1 研究结论64-65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65-66
- 6.2.1 研究不足65
- 6.2.2 研究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建文;;构筑防堵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J];新闻战线;2006年11期
2 王丹晖;;汶川地震中的网络谣言浅析[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12期
3 岳健能;;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国内外研究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11期
4 江晓奕;;网络谣言:插上翅膀的谣言[J];网络财富;2009年09期
5 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2009年07期
6 伍宝;;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网络谣言的十个特征[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23期
8 刘振宇;;应对网络谣言的心理疏导与防护[J];大众文艺;2009年23期
9 陈孝柱;;网络谣言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角色担当——以“艾滋女”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0年01期
10 陈子晨;;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亚铭;杨波;王喜严;刘宗元;;陕西省网络谣言治理机制的建构研究[A];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优秀成果选编(2012-2013年度)[C];2014年
2 王佳宁;;不同类型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影响的实验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腾增友;网络谣言止于“治”者[N];辽宁日报;2011年
2 许敏;学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N];江西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余飞 本报实习生 马月红;社会焦虑情感宣泄成网络谣言多发诱因[N];法制日报;2011年
4 ;重拳出击,粉碎网络谣言[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朱根明;各尽其责让网络谣言无处“飞”[N];人民公安报;2011年
6 袁浩;不做网络谣言的“二传手”[N];人民公安报;2011年
7 ;网络谣言风起,法律亮剑难在哪里[N];法制日报;2012年
8 北京学者 吴祚来;如何判定网络谣言的危害大小[N];东方早报;2011年
9 张同贵;提高识别能力 抵制网络谣言[N];承德日报;2012年
10 毕宏音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把握网络谣言特征 遏制其危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兵武;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云峰;网络谣言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谢能武;网络谣言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彭伟英;商业网络谣言的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崔恩慧;网络谣言的扩散与消解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田惠凤;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晶;网络谣言之政府管理与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8 何云娜;食品安全类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控[D];湘潭大学;2013年
9 丁海燕;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10 王植;论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和治理策略[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33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63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