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盛唐送别诗论略

发布时间:2017-08-10 04:17

  本文关键词:盛唐送别诗论略


  更多相关文章: 盛唐 送别诗 类别 特征 影响


【摘要】:送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之一。送别诗自产生起就充满了离愁别绪,凄婉哀伤的感情色彩。而盛唐的送别诗却一转以往送别诗之诗风,大有豪迈浪漫之感。盛唐送别诗的语言往往呈现出春意浓浓的特点,表现豪放、热烈、张扬之感。诗歌多用春季、秋季、高楼、山水、草木等意象来表现诗人情感,寓情于景,从而突显了盛唐社会明朗健康、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受盛唐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表现豪爽旷达的乐观情怀,其送别诗也多表现对友人的鞭策、激励之意。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关键词】盛唐 送别诗 类别 特征 影响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送别诗先后经历了“祖饯诗”、“饯送诗”、“送别诗”三个发展历程。一、盛唐送别诗的类别1.边塞题材初唐时期逐渐开始发展边塞诗,到盛唐时期已发展成为一大流派,规模较大。因此送别题材也出现在边塞诗中。盛唐边塞题材的送别诗往往呈现出气势豪迈的特点。看岑参的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静波;唐代送别诗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刘建华;试论唐代送别诗[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赵洁婷;唐代送别诗的多棱透视[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赵年秀;论李白对送别诗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王慧敏;;唐前送别诗的演进历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张瑞君;;李白送别诗的构思特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叶当前;;旅游文化之送别诗解析[J];旅游科学;2008年06期

8 刘荣俊;;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J];文学教育(下);2008年02期

9 周秀林;;南宋淮水诗歌中的送别诗[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J];文学教育(下);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冬玲;;千古风情话离别——送别诗一组[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2 阮堂明;;一首被严重误读的诗篇——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读[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王丽;李白送别诗鉴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录[N];学知报;2010年

2 宋东来;王维的追求与其送别诗的思想格调[N];文艺报;2005年

3 赵雪峰;你是如此的快乐和富有[N];贵州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滇敏;诗歌是一种柔软的力量[N];江西日报;2013年

5 肖复兴;一生读书始于诗[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曹小丰;唐前送别诗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旭日;南朝初唐送别诗流变论[D];山东大学;2015年

4 付少华;苏轼送别诗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5 孔祥俊;唐长安送别诗与灞柳文化[D];西北大学;2010年

6 赵莉;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柳青;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伍爱凤;中日古代送别诗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陈先涛;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雪凤;概念隐喻视角下李白送别诗的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8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648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