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麦克卢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00:49

  本文关键词:麦克卢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麦克卢汉 传播学 接受 传播理论


【摘要】: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史上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是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的先知,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1964年,麦克卢汉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理解媒介》出版,并逐渐成为美国大学大众媒介课程的指定读物,由此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的麦克卢汉热。但是60年代的中国大陆学术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拒绝接受西方文化,因而这次的麦克卢汉热并未波及到中国。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的第二次麦克卢汉热,影响范围非常广,取得了比较多的学术成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兴起了第三次麦克卢汉热。大陆是从近两次的麦克卢汉热开始对麦克卢汉理论进行研究的,最先是翻译介绍其理论和著作,不断深入研究,并对传播学的本土化进行不断探索,取得的研究成果丰硕。实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快速融入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我们强烈感觉到处于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之中。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学界接受麦克卢汉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逐渐与国际接轨,传播学传入中国,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理论被译介进来,国内学者开始对麦克卢汉进行研究,出现了大量研究麦克卢汉的成果。随后,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精粹》、《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以及研究麦克卢汉的专著《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被深圳大学的何道宽翻译过来,使得麦克卢汉研究在中国取得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逐渐成为现实,研究其媒介理论的传播过程,应该结合中国学术思想史背景,客观全面的把握麦克卢汉思想的现实意义。本选题从麦克卢汉被接受的语境入手,从媒介技术发展的印证、中国传播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学者对麦克卢汉理论和著作的译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近两次麦克卢汉热,可以看出麦克卢汉被接受呈现出接受主体局限性、接受对象特定性、接受方式多样性和接受内容本土性的特点。第二部分,将麦克卢汉在中国的学术形象进行梳理。其媒介理论自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传播与接受,由于社会语境和个人因素的差异,学者经过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麦克卢汉被树立成不同的学术形象。第三章分别讨论了麦克卢汉对我国的传播学、文学批评和美学三个不同学科的影响,对其研究不能片面的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而是要多方面、多学科综合考量,全面把握麦克卢汉精髓。
【关键词】:麦克卢汉 传播学 接受 传播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3
  • 第一章 麦克卢汉被接受的学术语境13-21
  • 第一节 麦克卢汉被接受的原因13-16
  • 第二节 麦克卢汉被接受呈现出的特点16-21
  • 第二章 麦克卢汉在中国的学术形象21-28
  • 第一节 麦克卢汉在中国的理论形象解读21-25
  • 第二节 麦克卢汉理论形象产生变迁的原因25-28
  • 第三章 麦克卢汉对中国的影响28-36
  • 第一节 麦克卢汉对中国传播学的影响28-30
  • 第二节 麦克卢汉的接受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30-32
  • 第三节 麦克卢汉对中国美学的影响32-36
  • 结束语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41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峰;创新、发展:建构新世纪的传播学——全国第七次传播学学术研讨会述评[J];现代传播;2001年06期

2 王泽华;新兴传播学的特点及在我国的生存发展状态[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陈先元;传播学教学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5年05期

4 肖沛雄;;赋予传播学教材新时代内涵[J];当代传播;2006年02期

5 程德安;;传播学中的商标[J];中华商标;2006年07期

6 杨慧琼;;传播学课堂传播些什么?——对本科生传播学教材建设的一点思考[J];今传媒;2008年12期

7 胡沈明;熊茵;;传播学演进的动力与历史逻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开启人物传播学的“潘多拉”——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观点纪要[J];今传媒;2010年06期

9 周耀民;;冲突与矛盾中的传播学教学内容优化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9期

10 梅琼林;陈旭红;;人即信息:传播学的新生之路——从传播学的困境谈起[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远光;;人物传播学的历史使命——人物传播学简论[A];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观点纪要[A];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牟家雄;谭乐勤;;传播学与编辑学[A];高校编辑出版文集[C];1995年

4 李少南;;传播学在中国的一些观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5 杨伯溆;;科学探索特征与传播学定量研究论文的规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7 邵培仁;廖卫民;;美国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现状、趋势及问题探析[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8 庹继光;;从施拉姆的论断看传播学新使命——兼论“传播学的本质:研究人的信息化”[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廷俊;舒咏平;;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吴靖;;大众传播理论的教学体验:学术全球化与本土需求之间的张力[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中栋邋山西大学;走出传播学教育误区[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山西大学 焦中栋;走出传播学教育的误区[N];光明日报;2008年

3 胡河宁 杨瑞明;反思与追问:我国传播学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隋岩;十年磨一剑的传播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长春税务学院财政税务系教授 王向东;借鉴传播学理论开展税收宣传工作[N];中国税务报;2008年

6 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江作苏;重视跨界显效的传播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7 姜飞 黄廓;引进 融合 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文新;传播学前沿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记者 王庆环;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网络发展亟待传播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10 陈培爱;开拓信息时代 传播新视野[N];福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伍静;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化历程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7年

2 崔清活;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夏;中澳传播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付瑶;社交电视的传播学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4年

3 张秋晨;博物馆公众服务与传播学[D];郑州大学;2016年

4 曾欣;麦克卢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5 白爱萍;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董建盛;影响农业推广效果四大基本要素的传播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余俊峰;面向信息社会的传播学专业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海芳;传播学与数学的历史渊源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吴志远;主体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传播学研究论纲[D];安徽大学;2013年

10 王君知;中国城市道路名的传播学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46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746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