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多芙的神秘》中产阶级形象解读
本文关键词:《奥多芙的神秘》中产阶级形象解读
【摘要】:18世纪末,欧洲社会出现一股强烈的反叛风潮,这股风潮与早些时候所倡导的自由、博爱和理性的启蒙运动大相径庭。这股风潮影响了欧洲社会的各行各业,在文学界也同样反响剧烈。在这股反叛风尚的影响下,许多文学体裁接二连三出现,如感伤小说,墓园派诗歌,浪漫主义诗歌和哥特小说。在众多新式文学体裁中,哥特小说获得了空前的欢迎。作为一种新式的文学体裁,哥特小说以其壮丽的环境描写和惊悚的故事情节所著称。然而哥特小说却不仅仅是恐怖小说这么简单,事实上,它的诞生以及后来的大肆流行都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以及现实意义。在本篇论文中,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18世纪英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小说之一《奥多芙的神秘》。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安·拉德克利夫,作为一名女性哥特作家,安·拉德克利夫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是哥特小说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并点燃了18世纪哥特小说大肆流行的风尚。约翰·济慈称她为“母亲拉德克利夫”,在很大程度上来说,18世纪90年代的哥特作品大多笼罩在她的影响之下。相比较同时代其他的哥特作家来说,安·拉德克利夫的作品更有代表性,写作手法也更为娴熟。除此之外,对于文学学者和评论家来说,拉德克利夫的小说更具有现实研究的价值。本篇论文将采用马克思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理论来对《奥多芙的神秘》中中产阶级形象做以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对于哥特文学研究者来说,这无疑可以提供一个较新的思路。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论文题目,是因为这部小说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小说作者是一位新兴中产阶级的女性作家,诞生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的18世纪,小说内容中又充斥着对18世纪现实社会的曲折性反映。本篇论文的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在整篇论文中充当着总体介绍的作用,包括对马克思文学理论的介绍,哥特与哥特小说的名称来源,小说《奥多芙的神秘》的故事概述,马克思文学理论与哥特小说的关系,以及分析用马克思文学理论分析《奥多芙的神秘》的可行性。通过这一章的介绍将会对马克思文学理论和哥特小说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在第二章中,针对《奥多芙的神秘》这部小说,详细分析了中产阶级得以诞生的社会环境。通过对哥特小说大肆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分析,不难看出,哥特小说诞生背后有着浓厚的中产阶级特征。这一点也正符合了马克思文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现实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来源论述。第三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奥多芙的神秘》中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中产阶级特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哥特小说中的正面人物总是会被设置为一位柔弱并有着美好善良品质的女性。相反,反面主人公则通常是一位罪恶滔天、贪婪无厌的男性,这类人物在文学界被称之为“哥特式恶棍”。表面上来看,正反主人公有着极其相反且矛盾的特性。然而,实际则不然,除了利益相争之外,“哥特式恶棍”与正面主人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方位的正反对比将在此章中给予详细的阐述。除此之外,出自安·拉德克利夫笔下的正面主人公较其他的哥特小说相比,正面主人公已经具备了自我觉醒的特征,形象更为生动,关于这点的剖析也会呈现在这一章中。第四章也是最引人深思的一章,对小说《奥多芙的神秘》中中产阶级的曲折性表现做以详尽的总结,涉及小说环境描写、情节设置以及主题的阐发。环境描写在哥特小说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针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章中将探讨《奥多芙的神秘》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功效。情节方面,哥特小说中普遍出现的凶杀、迫害和暴力也将会被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来探寻隐藏在这些情节背后的中产阶级作家的真实意图。最后基于以上内容的描述,哥特小说中所蕴含的中心主题将会被做以详细的总结。这些主题是由于小说作者们的时代视野局限而未能在哥特小说中明确表明的。
【关键词】:中产阶级形象 社会描写 人物塑造 隐晦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6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to Marx's Literary Theory and Gothic Novel16-25
- 1. Marx's Exposit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16-17
- 2. Marx's Literary Theory and Gothic Novel17-22
- 3.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A Gothic Novel22-25
- Chapter Ⅱ The Middle-Class Social Portrayal in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25-38
- 1. Political Environment25-30
- 2. Economic Situation30-32
- 3. Cultural Identity32-38
- Chapter Ⅲ The Middle-Class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38-56
- 1. The Contradiction and Un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acters38-50
- 2. The Brutal Male Character and the Repressed Female Character50-56
- Chapter Ⅳ Implicit Expression of Middle-Class Features in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56-74
- 1.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56-61
- 2. Plot Setting61-66
- 3. Theme66-74
- Conclusion74-78
- References78-80
- Acknowledgements80-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俊;关于美国当代哥特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2 蒲若茜;;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3 董英;;国内哥特小说研究述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邓志平;蒋梅玲;;谈谈哥特小说中恐怖的心理机制[J];电影评介;2007年04期
5 於鲸;;从边缘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J];国外文学;2008年01期
6 胡笳;;不应被遗忘的古堡——英国哥特小说[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李路璐;;从崇高理论看哥特小说的美学特征[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8 孙文昀;;哥特小说: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4期
9 宋寒冰;刘颖;刘悦;程莲;;黑暗因素在哥特小说中的应用(英文)[J];海外英语;2013年01期
10 俞溪;;美国哥特小说的嬗变研究[J];芒种;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蒲若茜;;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苏十三(诗人,图书策划人);可以说出的恐惧[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苏耕欣;哥特小说:中产阶级的矛盾[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敏霞;美国哥特小说对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楠;“搜神记”—英国哥特小说神话学溯源[D];河南大学;2010年
2 李昕潮;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女性哥特小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辛昆;美国哥特小说《V族日记》吸血鬼形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薛梅;《塞拉斯叔叔》卷一(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山东大学;2016年
5 刘绍洋;《奥多芙的神秘》中产阶级形象解读[D];辽宁大学;2016年
6 沈迪;在恐惧中寻求安全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鸣石;从《修道士》看哥特小说的创作特征[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琳琳;一朵迷人的恐怖之花[D];河北大学;2003年
9 徐燕;黑色浪漫主义[D];安徽大学;2007年
10 林剑;从《诺桑觉寺》看哥特小说的历史传统及现实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1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90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