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大学》 2010年
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姜伟
【摘要】: 主流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政策会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因此政府将实现效率和福利最大化作为贸易政策制定的目标。不管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还是最佳关税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亦或是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其根本目标都是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其特征是个人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最大化、均衡、稳定偏好等数学工具、成本—收益分析模型以及通过制度外生、“经济人”、完全信息等一系列严格假定把复杂的人类经济活动抽象和概括为现有资源约束下的求极值问题,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完美的形式和严谨的结构为贸易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和理论工具的基础,成为能够在黑板上自由演绎的“黑板经济学”。众多主流经济学家在新古典框架内积极探索,收获颇丰,大大丰富了人们对贸易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但是,如果仅从经济的角度、从效率的角度对贸易政策进行考察是片面的。一个国家或政府制定贸易政策虽然主要表现为追求经济福利最大化,但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贸易政策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它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模式等还取决于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贸易政策具有利益再分配的性质,在制定和调整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人们之间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必然会改变博弈各方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表现出贸易政策本身的政治性质。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经济过程和政治过程的统一,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贸易政策是科学、客观解释国际贸易现实的有效方法。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轨迹经历了从自由贸易政策到战略性贸易政策再回归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政策调整。对于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更多的从纯经济的角度,或者是贸易摩擦的角度来研究美日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有关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研究很少。关于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轨迹有几个关键的问题被忽略了:在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决策和制定过程中政府到底起了哪些作用?是独立存在的还是被利益集团最终“俘获”,成为利益集团目标实现的“传声筒”?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如何为利益集团进入谈判程序提供通道,又是如何设计了相应的规则对保护主义加以限制?国际力量是如何以及怎样对美国国内政治经济产生重要作用的?因此关注并解释制定贸易政策背后的政治经济过程,才是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几十年来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适时调整演化的关键。本文从贸易政策决策的政治经济过程出发,在评价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国家——社会分析范式,并运用这一研究范式重新解读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轨迹。这一范式既是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贯穿本论文始终的最主要的研究线索,它把美国国内的制度设计、制度结构、制度变迁、政府作用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博弈结合起来,阐述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什么,以及政策冲突如何解决。这有利于更深入地探讨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的深层次的原因,为研究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在上述理论思想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方法等来分析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不同时期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轨迹。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美国国内政治制度的改革、国会与总统之间、利益集团之间冲突与博弈力量的变化、政府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及贸易政策经济政治绩效等问题的厘清,全面、深入、客观地理解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政策,以期对所研究的问题给出接近事实的合理解释。 本文由六章内容组成。其中: 第1章是绪论,包括问题提出、贸易政策的内涵以及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和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以及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是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问题。本章在评价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贸易政策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政治经济学来研究贸易政策的必要性,而且对与贸易政策关系密切的三大理论进行了归纳和评价: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并在评价美国贸易政策的三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国家——社会范式的研究视角。最后论述了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和制度设计。 第3章论述战后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起点是对日本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首先,分析1934年体制是美国自由贸易传统的制度基础;其次,分析美国对日本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与约束条件;第三,分析美国政府对日本自由贸易政策的路径选择与政策设计;最后指出美国对日本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美国和日本所产生的影响。 第4章论述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导致对日本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首先,分析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转变的原因;其次,分析美国贸易政策变革的内容、国内根源、集中表现以及冷战以后变革的强化;第三,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政策设计与经济绩效;第四,论述了日本针对美国的行动所作出的反应和对策;最后,以半导体摩擦为例,来印证第4章所提出的理论和结论。 第5章论述美国改变全球战略,在“多轨”贸易体制框架下实行对日贸易政策。本章首先指出了新时期美日经贸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特征,给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调整提出了新挑战;其次,提出这段时期美国实行了内部政治制度改革,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各方利益分配的格局;第三,分析了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由“结果导向”回归到“规则导向”的原因;第四,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美国政府对日本贸易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设计;最后,对新时期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进行评价,预测了美日未来走势的政策选择,并得出美日同盟关系将进入新时期的结论。 第6章是主要结论和启示。在以前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主要结论,最后概括了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755;F75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坤望;赵兴军;;自由贸易损害了美国吗?——对萨缪尔森的质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01期
2 盛斌;;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经验方法[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3 余晓泓;贸易摩擦预警:日本的经验[J];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06期
4 何帆;国际贸易谈判的政治经济分析:一个初步的框架(6)[J];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01期
5 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樊勇明;贺平;;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建设者[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马文秀;陈军贤;;日本化解贸易摩擦的对外经贸战略[J];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8 樊勇明;贺平;;经贸摩擦与大国崛起——日美经济战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学刊;2006年03期
9 廉慧;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日美关系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邓峰;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J];美国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逄增辉;当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赵瑾;全球化与经济磨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年—195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纪田;;论矿业安全供给主体的私人性趋向——基于法经济学的研究视角[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范王榜;赵国昌;;不规范的市场与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武功、渭南中小型锅炉企业群的案例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曲振涛;周方召;周正;;美国AB公司并购哈尔滨啤酒的启示——过度竞争、外资并购与企业改制的一个案例分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程启智;向宏桥;;循环经济的均衡模型与发展路径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叶宝忠;;文献述评写作之我见[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8 孟晔;;美国政府采购的国家安全保护机制及其启示[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葛兵;;论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10 黄政;;循环经济的实现模式及法律机制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彬;短缺与治理:对中国水短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秋云;建国以来金融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景瑞琴;人力资本与国际服务外包[D];复旦大学;2007年
4 郭辉;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5 张炜;金融发展与制度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6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7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8 吴国生;跨国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9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君;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2 陈柏儒;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瑶;股票期权与上市公司激励机制[D];暨南大学;2000年
4 钟蔚;论IMF与东亚受援国家主权之关系[D];暨南大学;2000年
5 胡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6 纪昀;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D];天津财经学院;2000年
7 管宇强;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8 李士凌;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动作机制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群仿;股份制构建中的股东权利保护[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印伟;再论泰国免于沦为殖民地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2 罗建波;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J];国际观察;2003年01期
3 赵春明;对日美贸易摩擦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994年12期
4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5 贺圣达;朱拉隆功改革与泰国的现代化进程[J];世界历史;1989年04期
6 严启发;林罡;;世界官方发展援助(ODA)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7 刘丽云;国际政治学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援助[J];教学与研究;2005年10期
8 马丁;泰国迈向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略论1851年至1910年泰国拉玛维新[J];历史教学;1995年03期
9 连会新;70年代日本的常任理事国战略述评[J];历史教学;2005年05期
10 黄焕宗;;试论泰国免于沦为殖民地的原因[J];南洋问题研究;198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刚;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后的日本联合国外交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2 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世萍;日本联合国外交的演变、动因及影响因素[D];山东大学;2007年
2 谢志均;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双重标准”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孙柏;农业保护对日本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与日本政府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泉;俄罗斯政坛出现三大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王立新;试析转轨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稳定[J];东北亚论坛;2001年01期
4 邓峰;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5 朱廷珺;美国贸易政策中的侵略性单边主义特征——兼论中国加入WTO收益的不确定性[J];当代亚太;2000年01期
6 张宇燕,张静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基于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研究[J];当代亚太;2005年09期
7 朱颖;;日本实施FTA战略的进展和挑战[J];东南亚研究;2006年03期
8 田春生;论普京治理经济的理念与俄罗斯经济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06期
9 温俊萍;高子平;;俄罗斯经济转轨与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4期
10 王正泉;俄罗斯政党格局的新变化[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方圆;;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与利益集团冲突的分析——以中美贸易纠纷为例[J];企业导报;2009年12期
2 周怀峰;梁碧波;;国内要素流动、利益集团与外贸政策的决定[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马述忠;李淑玲;;对美国贸易政策嬗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个“利益集团”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4期
4 蒋珠燕;;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问题及原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年05期
5 高国伟;;政党政治与美国的贸易政策[J];亚太经济;2008年06期
6 孙洪波;;利益集团、政治分歧与贸易政策——奥巴马政府对拉美的贸易政策选择[J];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06期
7 朱彤;李磊;;利益分配,公共选择与贸易摩擦——演化博弈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06期
8 李荣林;马海;;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06年05期
9 唐宜红;徐世腾;;政府对利益集团收入的关注与贸易摩擦的形成——基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6期
10 严建苗;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孙颖;;利益博弈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柳剑平;刘威;;美国对外经济制裁决策过程的经济学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沈剑平;;为什么全球化中民主国家的选举不那么“民主”了?[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夏恩君;;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博弈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李荣林;马海;;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海生;;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成因、利弊[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吴光炳;;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与城市利益集团[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9 方然;;利益表达机制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以瑞典模式为例[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10 ;商务部:发布《汽车贸易政策》[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龚雯;[N];人民日报;2006年
2 滕晓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早报记者 罗晟;[N];东方早报;2009年
4 新华社记者 王振华;[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晓彤;[N];中国企业报;2005年
6 ;[N];民营经济报;2006年
7 云力;[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郭之纯;[N];工人日报;2008年
9 陈宇峰;[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李馨然;[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大雄;政治互动:利益集团与美国政府决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冯耀祥;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夏冕;利益集团博弈与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徐云鹏;利益集团视角下的政府管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李风圣;中国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1956-198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吴郁秋;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姜伟;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周小虎;利益集团视角下的美国教师组织对教育政策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兴年;企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技术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史小龙;我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中的利益集团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建萍;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中国的适用性[D];厦门大学;2007年
2 张广;利益集团与美国的贸易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3 吴淑娟;美国利益集团与对外贸易政策的法律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孟祺;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D];安徽大学;2005年
5 高沛;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兰州商学院;2008年
6 石庆方;美国国内贸易政治与国际贸易体制互动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7 张娟;美国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欧阳志兵;宗教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0年
9 赵宁;美国国会对华贸易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4年
10 郭伟;保障措施博弈的政治经济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9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