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齿轮粗糙齿面磨损分析及齿廓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微齿轮粗糙齿面磨损分析及齿廓优化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表面吸引力 磨损 粗糙齿面 齿廓优化 微齿轮
【摘要】:微型行星齿轮系统作为构成微机电系统(MEMS)必不可少的传动部件,其微齿轮的轮齿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整个MEMS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针对考虑表面吸引力作用的微齿轮齿面磨损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而经过大量实例分析,人们发现微齿轮副的失效通常是由接触齿面间的粘着磨损引起的。粗糙齿面的微凸体对微齿轮副的粘着磨损具有较大影响,而有何种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目前还没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可见分析考虑表面吸引力作用的微齿轮粗糙齿面的磨损,并提出相应减轻微齿轮齿面磨损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粗糙齿面间的接触与两个齿面光滑的轮齿间的接触有很大不同,粗糙齿面上的微凸体在齿面接触时会形成部分局部接触,从而在齿面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进一步会使齿面的磨损更严重。本文把微齿轮粗糙齿面间的粘着磨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减少齿面磨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从改善齿形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差函数法对渐开线齿廓进行优化设计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经典Archard磨损计算公式,结合JKR接触力学理论与GW表面微凸体的数学统计模型,提出了考虑接触齿面间表面吸引力的粗糙齿面磨损数值计算模型。(2)在建立的粗糙齿面磨损数值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微齿轮齿面磨损的第一阶段,即齿面微凸体间的接触和磨损,对不同粗糙齿面参数影响下的齿面磨损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定性的得出了不同齿面参数对微齿轮粗糙齿面磨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应改善齿面磨损的措施和方法。(3)针对微齿轮齿面磨损的第二阶段,即光滑齿面间的接触与磨损,从齿形设计方面入手,根据偏差函数法的原理提出了基于偏差函数对渐开线齿廓进行优化设计的新方法。通过微齿轮副轮齿的齿面接触应力、齿面滑动系数、齿面磨损深度和齿根弯曲应力等轮齿性能参数的限制条件求得最优偏距值。(4)在已确定最优偏距值的基础上,求出了优化后微齿轮副的齿廓并与对应渐开线齿廓进行了比较,同时采用考虑表面吸引力作用的二维JKR圆柱粘着接触力学理论对优化后微齿轮副与对应渐开线微齿轮副的轮齿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微齿轮副轮齿的整体性能有较大提高而且性能分配方面更加合理。
【关键词】:表面吸引力 磨损 粗糙齿面 齿廓优化 微齿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32.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8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微机电系统10-11
- 1.2.2 微齿轮磨损研究11-12
- 1.3 MEMS加工技术简介12-15
- 1.4 本文研究内容15-18
- 2 粗糙齿面磨损数值计算模型建立18-30
- 2.1 引言18
- 2.2 表面微凸体的统计模型18-23
- 2.3 齿面微凸体接触模型23-26
- 2.4 粗糙齿面磨损数值计算模型26-28
- 2.5 本章小结28-30
- 3 粗糙齿面磨损分析30-40
- 3.1 引言30
- 3.2 表面吸引力作用对齿面磨损的影响30-32
- 3.3 齿面粗糙度对齿面磨损的影响32-34
- 3.4 材料性能对齿面磨损的影响34-35
- 3.5 微凸体顶点曲率半径对齿面磨损的影响35-37
- 3.6 齿面综合参数对齿面磨损影响37-38
- 3.7 本章小结38-40
- 4 微齿轮齿廓优化设计40-62
- 4.1 引言40
- 4.2 齿廓设计原理40-49
- 4.2.1 偏差函数法设计齿廓原理40-41
- 4.2.2 优化后齿廓的直角坐标关系式41-44
- 4.2.3 共轭齿廓直角坐标关系式44-47
- 4.2.4 齿根过渡曲线47-49
- 4.3 最优偏距值确定49-59
- 4.3.1 接触应力与偏距值关系50-51
- 4.3.2 齿根弯曲应力与偏距值关系51-53
- 4.3.3 滑动系数与偏距值关系53-54
- 4.3.4 齿面磨损深度与偏距值关系54-55
- 4.3.5 齿面磨损极限转数与偏距值关系55-58
- 4.3.6 齿轮副连续传动条件检验58-59
- 4.4 本章小结59-62
- 5 优化后微齿轮副轮齿性能评价62-74
- 5.1 引言62
- 5.2 微齿轮副齿廓62-63
- 5.3 齿面性能对比分析63-70
- 5.3.1 齿面接触应力63-64
- 5.3.2 齿根弯曲应力64-66
- 5.3.3 齿面滑动系数66-67
- 5.3.4 齿面磨损深度67-69
- 5.3.5 齿面磨损极限转数69-70
- 5.4 中心距可分性验证70-73
- 5.5 本章小结73-74
- 6 总结与展望74-76
- 6.1 主要研究内容总结74-75
- 6.2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75-76
- 致谢76-78
- 参考文献78-84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强;刘洁瑜;王杰飞;赵晗;;MEMS陀螺仪随机误差的动态辨识[J];压电与声光;2014年06期
2 李海翔;陈兵奎;谭儒龙;;一种新型齿轮的数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2年12期
3 赵雅珠;;微型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制造工艺概述[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09期
4 张文明;孟光;周健斌;;高速微转子枢轴磨损特性分析[J];机械强度;2007年01期
5 李晓颖;韩彦彬;;微机械电子系统中的摩擦磨损及研究方向[J];现代机械;2006年03期
6 杨平;张华中;;微齿轮系统中接触齿廓间范德华力计算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7 周春国,刘凯,李彦平,蒋庄德;有限元方法在大高宽比微型齿轮强度分析中的应用[J];机械传动;2003年04期
8 王玉玲;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机械管理开发;2002年03期
9 郑英彬,苏伟,何晓平;叉指式微加速度计的静电-机械耦合场分析[J];传感器技术;2002年05期
10 梁春广,徐永青,杨拥军;MEMS光开关[J];半导体学报;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蓉;于淑会;杜如虚;薛群基;;单晶硅材料摩擦摩擦磨损行为研究[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思维;粗糙圆柱表面粘着力学与微齿轮接触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2 朱均华;微齿轮真空铸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3 王雪;基于三次样条曲线的微型齿轮齿廓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高奇;MEMS纳观摩擦机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华中;微齿轮传动啮合接触特性及运动学仿真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6 张荣荣;微型齿轮齿廓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29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02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