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例
本文关键词:“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导-博-硕-本”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学科 实践 保障措施
【摘要】:针对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和优势,并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优势,介绍该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从责任机制、学术交流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保证"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B089)
【分类号】:G643;TH-4
【正文快照】: 1我国研究生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1.1单导师制培养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较单一,单导师制占有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第一,师生比例失衡。自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17 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妙仙;;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J];海峡科学;2011年03期
2 姚洁;朱培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陈小露;;丹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3年04期
4 卢长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年10期
5 王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年01期
6 许永旺;张良;;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25期
7 石防震;包艳华;;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32期
8 李方慧;赵永江;赵文军;;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02期
9 张翔;蒋军成;巩建鸣;;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07期
10 王洪杰;刘全忠;;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关凤荣;赵静波;;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5 孙智慧;;财经类院校硕士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光明日报;2008年
2 王雪平;军事指挥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改变[N];解放军报;2007年
3 李荣国邋陈晓春;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该调整了[N];新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5 记者 朱振岳邋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通讯员 王磊 记者 余传诗;上海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记者 罗霞;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云南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联合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刘昊;奖助学金制取代公费自费之分[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6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毕姗姗;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49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14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