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本文对《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思考,在总结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重新进行整合、设计,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打破旧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每个情境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考核,通过课程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并且提高其学习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 设计 实施 考核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授课内容比较多,并且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又不强,加上学生多数是高中起点,对模具概念还不十分清晰,也缺少感性的认识,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的话,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较好的调动,教学的效果也和理想的效果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这门课的授课思路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来适应当今社会和学生的发展。
首先,设定学生的就业岗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求模具专业学生对就业的岗位有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就业范围可以在模具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就业的岗位可以是:模具设计员、冲压工、模具钳工、工艺员、质检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而本课程所支撑的岗位有:模具设计员、冲压工、模具钳工等。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掌握,这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模具方面的工作都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明确课程地位
在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前,要完成《模具识图与制图》、《公差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CAD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学习提供较好的基础。为对该课程进一步的学习,后续还应开设《电加工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学》、《Proe/E软件设计》(或其他设计软件),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得以进一步实践。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属于承上启下的课程。
其三,设定教学目标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仅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能够识读零件图及模具结构图纸;正确识别模具结构类型;对冲压零件进行合理的工艺分析,选择合理的冲压加工工序;选用合理的冲压模具结构;合理选用冲压模具的各零部件;选择合适的冲压加工设备的专业能力;具有独立学习、查阅分析资料、获取冲压模具设计所需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与组织实施工作、分析与解决冲压模具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操守;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对课程的设计
为满足企业工作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设计,根据课程的特点及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序化,将工作岗位必需的冲压理论知识、行业标准融入各学习情境中,从而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
(二)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任务分析:分析完成工作任务用到的知识以及具体实施过程。
2.(资讯)知识准备:通过教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学、查询资料来掌握为了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
3.决策计划:为给定的零件图进行工艺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模具类型。
4.任务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
5.检查评价:分析总结模具总体设计方案,查找需调整与优化之处,撰写小组工作总结报告,学生自评,教师点评。
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课程的考核
课改后的课程考核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具体比例如下: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课程要根据高职院校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给学生一个好的定位,课堂上不再以教师为主,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辅助,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翠凤,林李霞.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 .转贴于论文联盟
本文编号:1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