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结合面法向接触的能量耗散与阻尼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粗糙结合面法向接触的能量耗散与阻尼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粗糙结合面 混合弹塑性 能量耗散 法向接触阻尼
【摘要】:为了能够预测粗糙结合面法向接触的能量耗散和阻尼的变化规律,在Hertz和Abbott-Firestone经典接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加载-卸载混合弹塑性接触模型。首先,研究单个微凸体在完全弹性和塑性接触状态下的受力特性,推导出混合弹塑性状态下接触面积和力的数学表达式,进而研究能量变化规律和接触阻尼特性。然后,通过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并且和完全弹性、塑性状态下的接触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能量耗散和法向接触阻尼与法向变形量、硬度以及硬度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结合面能量耗散随着法向变形量的增加而变大,而法向接触阻尼随之减小;在法向变形量一定时,接触阻尼随着材料硬度的增加而变大,而硬度指数的影响很小。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5530)
【分类号】:TH11
【正文快照】: 在机械系统中,结合面起着传递运动、载荷和能量的作用,其接触状态对系统的动态特性、摩擦与磨损性能以及装配可靠性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结合面的接触参数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文献[1-2]通过实验获得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参数,结果表明,法向接触刚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红亮;郑金华;赵春华;赵新泽;方子帆;朱大林;;界面损耗因子与法向阻尼的计算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张学良;丁红钦;兰国生;温淑花;张宗阳;王南山;;基于分形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与损耗因子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06期
3 肖会芳;邵毅敏;周晓君;;非连续粗糙多界面接触变形和能量损耗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年06期
4 邵毅敏;肖会芳;;动力系统非连续单一叠加结构界面变形与能量损耗特性[J];振动与冲击;2011年04期
5 赵宏林;丁庆新;曾鸣;刘学杰;;机床结合部特性的理论解析及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6 杨楠,陈大融,孔宪梅;多粗糙峰弹塑性接触的有限元分析[J];摩擦学学报;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朋;张力;唐志刚;罗求顺;;粗糙结合面法向接触的能量耗散与阻尼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年02期
2 张学良;王余松;温淑花;范世荣;陈永会;兰国生;;机械加工表面轮廓分形维数对数小波谱计算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6年23期
3 缪小梅;黄筱调;;磨削导轨表面的分形接触模型[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6年11期
4 温淑花;张学良;陈永会;兰国生;李齐;王开威;;结合面切向接触等效黏性阻尼分形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5 田红亮;余媛;张屹;陈甜敏;郑金华;;切向加载、卸载和振荡强耦合下机床螺栓结合部之摩擦能量耗散机制[J];振动与冲击;2016年15期
6 阳燕林;秦宗慧;汪峰;潘红良;陈建钧;;带钢平整过程中粗糙度复制的有限元分析[J];塑性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7 马文硕;米洁;杨庆东;张世珍;;基于弹性支承结合面的床身动态特性[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6年03期
8 赵金娟;王世军;杨超;王诗义;杨慧新;;基于横观各向同性假定的固定结合部本构关系及有限元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2016年08期
9 殷图源;董志峰;魏大盛;;电磁阀密封泄漏率模型与计算[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6年04期
10 范晋伟;王鸿亮;张兰清;袁帅;纪实;;数控机床滚动导轨结合面刚度的有限元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红亮;郑金华;方子帆;朱大林;;阻尼系统的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2 田红亮;赵美云;郑金华;赵春华;赵新泽;方子帆;朱大林;;新的柔性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方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3 郝培;余海东;赵勇;;考虑隧道表面特性的硬岩全断面掘进装备撑靴接触界面刚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4 田红亮;方子帆;朱大林;;赫兹点接触133年[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5 左婧;徐卫亚;王环玲;孟庆祥;;岩石电镜扫描图像的分形特征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6 庄艳;李宝童;洪军;杨国庆;朱林波;刘会静;;一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的构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温淑花;张宗阳;张学良;兰国生;丁红钦;王南山;;固定结合面刚度分形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02期
8 魏龙;刘其和;张鹏高;;基于分形理论的滑动摩擦表面接触力学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17期
9 兰国生;张学良;丁红钦;温淑花;张宗阳;卢青波;;基于分形理论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改进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1期
10 兰国生;张学良;丁红钦;温淑花;张宗阳;卢青波;;基于分形理论的结合面改进接触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以农,闻邦椿,颜云辉,江钟伟,长男征二;一维构件中的波传播模型及其在结点的能量耗散[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李金波;何立东;;蜂窝密封流场旋涡能量耗散的数值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32期
3 朱维申,程峰;能量耗散本构模型及其在三峡船闸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4 郭宓;戴振东;;基于一维弹簧振子模型的摩擦能量耗散机制的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年06期
5 朱泽奇;盛谦;肖培伟;刘继国;;岩石卸围压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袁常青,赵同军,刘金伟,展永;有关系统能量耗散运动的功率谱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尹土兵;李夕兵;叶洲元;宫凤强;周子龙;;温 压耦合及动力扰动下岩石破碎的能量耗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8 曾祥钦;再议ΔS_系+ΔS_环≥0不能判断过程方向[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9 徐靖南,陶震宇;开挖次数对围岩能量耗散之影响[J];地下空间;1995年02期
10 安丰江;吴成;王宁飞;;水下爆炸能量耗散特性分析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震刚;郭丽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术探索液态物质结构的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宏剑;刘才山;;球盘多点碰撞系统实验研究与应用[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苏卫东;;液体暂态流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特性[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姚立宁;何军拥;张伟彪;李为洁;;纤维编织物混凝土能量耗散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贾丽斯;陈栋;盘薇;薛郁;;道路瓶颈处交通拥堵的能量耗散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B水动力学基础[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斌;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疲劳损伤表征及寿命预测[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2 王伟;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娜;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疲劳试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井晓茹;基于符号转移熵和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6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19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