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机驱动伺服系统的自抗扰控制策略
本文关键词:双电机驱动伺服系统的自抗扰控制策略 出处:《计算机仿真》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齿隙非线性补偿 自抗扰控制 双电机驱动伺服系统
【摘要】:针对存在齿隙等非线性控制问题的双电机驱动伺服系统,一般的补偿方法是利用多电机共同施加偏置力矩,但完全抑制齿隙对伺服系统的影响则需要更为深入的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双电机驱动伺服系统模型,采用自抗扰控制策略,将齿隙非线性对伺服系统产生的影响作为系统的外部扰动,双电机伺服系统的外部扰动和内部不确定性视为扩张状态,进行观测估计并补偿抑制。通过与经典PID控制的仿真数据进行比较,阐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使系统快速、稳定地跟踪参考输入,系统具有更优良的动态性能。
[Abstract]:For the double motor drive servo system with tooth gap and other nonlinear control problems, the common compensation method is to apply bias torque by using multiple motors together. But it needs more in-depth control strategy to completely restrain the influence of tooth gap on servo syst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model of double motor drive servo system, the auto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strategy is adopted. The influence of tooth gap nonlinearity on the servo system is regarded as the external disturbance of the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disturbance and internal uncertainty of the double-motor servo system are regarded as the extended state. Compared with the simulation data of classical PID control,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can make the system track reference input quickly and stably. The system has better dynamic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分类号】:TH132.41;TP273
【正文快照】: 1_胃 在机械传动和伺服系统中,齿隙非线性是影响系统动态性能及稳态精度的重要因素,齿隙非线性不仅使系统产生输出误差,而且齿轮间的相互碰撞也会产生严重的震荡和噪声[1’2]。在控制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如武器系统、特殊航空航天及精密机械等工程应用领域中,人们一般采用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一讲 伺服技术的基本概念[J];伺服控制;2006年01期
2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四讲:伺服系统的组成(三)[J];伺服控制;2006年05期
3 张春凤;;浅谈伺服系统的设计[J];职业;2010年14期
4 陈娇;高新东;郭光荣;雷丽;;某型伺服系统校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年09期
5 黄紫霞;线性最佳伺服系统问题[J];航空火控译丛;1980年04期
6 李生良;王毅;;用于精密跟踪的复合轴伺服系统[J];光学机械;1980年02期
7 陈志良;贺国楷;;伺服系统的结构参数模拟[J];火控雷达技术;1988年04期
8 罗善瞀;电—气伺服系统的设计[J];液压与气动;1990年01期
9 薛燕军;伺服系统一典型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机床;1993年02期
10 卢虹霞;浅议《伺服系统》课程的教学[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祁若龙;刘伟军;;高速高精度伺服系统四阶模型及参数优化[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义;陈彦辉;李明涛;;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研究与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6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向军;刘万兵;曹勇;;搬运装置伺服系统的改造[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炯;李军;陆刘兵;王执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神经元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期待,,中国伺服系统企业之“蝶变”[N];机电商报;2006年
2 ;纺机的伺服系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5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王雯;埃斯顿 EDB伺服系统在剑杆织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汇川技术 扩充产品的“梯队化”建设[N];证券时报;2010年
8 陈淆;瓦楞纸印刷机的控制系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辽宁 韦公远;日立637录像机伴音变调的检修[N];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哲;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盛;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符玉襄;空间高精度二维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孙显彬;基于异类传感器融合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志宏;一类伺服系统驱动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晓雷;多电飞机机电作动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谢瑞宏;机载光电平台伺服系统稳定与跟踪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8 谭文斌;伺服系统摩擦与温度变化干扰的建模及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宋彦;伺服系统提高速度平稳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10 陈晨风;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远东;天基目标探测伺服系统构型及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艳春;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何颖;横机伺服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江月;伺服系统的分析与辨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淦;基于以太网的伺服驱动器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志嘉;基于现场总线的多轴伺服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9 路瑶;转台伺服系统非线性的补偿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杨晓东;上海开通伺服系统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6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37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