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高阶固有频率检测评估旧零件疲劳损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3 05:10

  本文关键词: 再制造旧零件 声振传感器 高阶固有频率 疲劳损伤检测 出处:《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再制造工程中旧零件内部疲劳损伤难以检测的问题,尝试运用高阶固有频率对疲劳损伤的敏感性来检测评估旧零件疲劳损伤,并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通过ANSYS模拟分析,从理论上论证,高阶固有频率比低阶固有频率能更敏感地反应损伤变化、检测损伤;然后,采用自主研发的双通道高灵敏声振检测仪构建了高阶固有频率测量方法,固有频率的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误差均小于3%,表明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精度;预置裂纹和经过疲劳试验试件的高阶固有频率值,对裂纹(裂纹率8.3%~33.3%)和疲劳试验时间6~30 h试件均有不同的变化,表明高阶固有频率可以检测评估疲劳损伤;最后,在再制造工厂对一批连杆体旧零件进行高阶固有频率测试,发现在役使用时间仅有41 h旧零件的高阶固有频率已有明显变化,表明高阶固有频率对旧零件疲劳损伤很敏感,将会是再制造旧零件无损检测的新途径。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internal fatigue damage of old parts is difficult to detect in re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he sensitivity of high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to fatigue damage is used to detect and evaluate the fatigue damage of old parts. Through ANSYS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it is theoretically proved that higher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can more sensitively reflect damage change than lower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and detect damage. Then, the high-order natural frequency measurement method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self-developed dual-channel highly sensitive acoustic vibration detector. The error between the measured value and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value of the natural frequency is less than 3%. It shows that the measurement method has high accuracy. The high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values of pre-crack and fatigue test specimen have different changes for crack (crack rate 8.3 ~ 33.3) and fatigue test time of 630 h. It shows that high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can be used to detect and evaluate fatigue damage. Finally, the high order natural frequencies of a batch of old connecting rod parts are tested in the remanufacturing plant.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 order natural frequencies of the old parts with only 41 hours in service have changed obviously. It is shown that high order natural frequency is sensitive to fatigue damage of old parts and will be a new way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for remanufacturing old parts.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65006,51445013) 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课题(14-045-15S05)项目
【分类号】:TH114
【正文快照】: 0引言为保证再制造零件质量,除了对旧零件的普通探伤检测并进行尺寸修复外,还应该对其内部的微裂纹或疲劳状况进行评估检测[1-2]。利用结构的振动响应和系统动态特性对结构内部微损伤进行无损诊断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马少花等[3]利用振动测试方法提取系统非线性特征,构建敏感故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彩花;高翠莲;张艳;鲍利;;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年10期

2 刘学;刘婉珊;;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的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7年03期

3 胡江华;;纱布卷指压止血法在动静脉内瘘使用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年05期

4 朱晓影;周美玲;吴靖;;球囊扩张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观察及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02期

5 骆美良;沈洁;张琪英;;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年01期

6 邱淑玲;;动静脉内瘘扣眼法穿刺的效果观察[J];医疗装备;2016年24期

7 熊苏琴;;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健康之路;2016年12期

8 唐镜;;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策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6年09期

9 杨水秀;余淑敏;王云龙;余藕花;;品管圈活动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年15期

10 王文燕;;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一次成功率[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荆远;朱高峰;杨维梅;姚莉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发生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年03期

2 姜玲;孔慧;于雁;;品管圈活动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维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05期

3 沈雪美;;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5年01期

4 邓志兰;陆丰媚;;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年17期

5 张长霞;;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4年08期

6 余丽娜;;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20期

7 赵庆华;肖明朝;刘捷;魏华;;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4年06期

8 辛月春;;云南白药治疗溃疡期压疮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4年03期

9 吴晓英;黄静;;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01期

10 吕文丽;赵春梅;王秋枫;吴春荣;马秀娟;刘咏梅;霍美凤;任伟;;慢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2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维青;李军;;福建莆田2013年8月系列地震的疲劳损伤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2 杜洪增,田秀云,周煊;疲劳损伤阀值研究[J];航空学报;2003年03期

3 姜风春,刘瑞堂,张德驺;一个基于能量原理的疲劳损伤函数[J];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4 乐晓斌;用剩余疲劳损伤强度预测机械零件疲劳可靠度及寿命的方法[J];机械强度;1996年01期

5 胡俏,柴天佑,徐灏;疲劳损伤在线预报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1996年06期

6 阳光武,肖守讷,金鼎昌;基于分段S—N曲线的频域疲劳损伤估计[J];机械强度;2005年04期

7 白嘉楠 ,陈其善 ,殷尔禧 ,朱启鑫;门槛区疲劳损伤模型——(Ⅰ)剪切滑移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8 朱明程,刘西拉;水泥砼路面的疲劳损伤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3年01期

9 谢里阳,吕文阁,师照峰;两级载荷作用下疲劳损伤状态的试验研究[J];机械强度;1994年03期

10 苟文选,,卢智先;金属材料疲劳损伤的激光与超声检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廷良;王德俊;杨化仁;;45钢疲劳损伤及热处理恢复机理的实验研究[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马宝钿;杜百平;朱维斗;李年;;电阻法检测疲劳损伤及预测修复效果探讨[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3 刘逸平;何庭蕙;黄小清;汤立群;;基于耗散能原理的冲击损伤与疲劳损伤耦合分析[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吴志学;;基于短裂纹演化行为的疲劳损伤参数研究[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葛森;李仲;张积广;陈莉;白生宝;;广布疲劳损伤对加筋板剩余强度的影响[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维青;;材料表面及界面疲劳损伤过程的数值描述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郭力;李兆霞;陈鸿天;;大跨度钢桥疲劳损伤研究的有限元方法[A];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应用专辑)[C];2001年

8 薛景川;弓云昭;;结构初始广布疲劳损伤发生预估的概率模型[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干瑞杰;李超;杨文俊;张亦良;;疲劳损伤的磁记忆可行性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钊;李国峰;于翠;李唐;;扭力梁关键点的应变数据分析[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继承;压电阻抗技术及其在铝合金疲劳损伤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源;FRP船舶机械连接接头疲劳损伤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蒙;钢结构构件拉—压疲劳损伤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姬元辉;基于隶属函数的机械结构疲劳损伤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陈涛;基于载荷次序效应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5 周巍伟;深海悬链线立管涡激疲劳损伤预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孙鹏;疲劳损伤材料剩余强度测量的弹性模量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杨文智;45~#钢试件疲劳损伤电热修复的试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8 栾旭光;基于神经网络的桥梁疲劳损伤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林欣;非局部应变法在结构疲劳损伤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10 赖正聪;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疲劳损伤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6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456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7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