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耦合联轴器三维传递转矩及特性参数分析
本文选题:磁力耦合联轴器 + 三维传递转矩 ; 参考:《电机与控制学报》2017年10期
【摘要】:针对传统二维方法因忽略端面效应导致磁力耦合联轴器传递转矩计算不精确问题,借助单对永磁体传递转矩的库伦表达,建立具有多对弧形永磁体结构的磁力联轴器三维转矩解析模型,通过与三维有限元模型磁场分析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可行性。对磁力耦合联轴器转矩特性参数包括:磁极对数、转子厚度、磁体轴向长度、节距比等对传递转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理选择磁极对数并适当减小气隙厚度有利于增加传递转矩;传递转矩随内、外转子厚度的增加而变大,但变化率逐渐减小;当转子轴向长度大于径向长度时,漏磁现象显著减小;选择合适的节距比有利于提高永磁材料的利用率。提出的磁力耦合联轴器三维转矩模型可为联轴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method for ignoring the end effect leads to inaccurate calculation of transmission torque of magnetic coupling coupling with single permanent magnet torque transmission of Kulun has to establish the expression of arc of permanent magnet magnetic coupling torque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al model, b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magnetic field of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to include. The magnetic coupling torqu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poles, rotor magnet thickness, axial length, pitch effect on the torque transmission ratio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able choice of poles and reducing gap thickness can increase the transmission torque; torque transfer, increase the thickness of the rotor becomes large, but the change rate gradually decreases; when the rotor axial length is greater than the radial length, the phenomenon of leakage significantly; select the appropriate pitch ratio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permanent magnet The three dimensional torque model of magnetic coupling coupling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oupling.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委项目(ZZGCD15086) 上海市科委项目(14110501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5305)
【分类号】:TH1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世国;周乐;黄金;;圆盘式磁流变离合器特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3期
2 毛谦德;粘压轴-毂联接的有限元法计算[J];工程设计;1995年01期
3 徐海良,龚姚腾;滚动联轴器设计理论及方法[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裴彩絮;联轴器孔与轴配合的选择[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1年09期
5 王玉良;永磁联轴器的系列化[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2年06期
6 靳光法;几种新型联轴器[J];机械工程师;2002年01期
7 舒家骏;陈永昌;;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联轴器[J];装备机械;2003年01期
8 刘利东;几种新型联轴器简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年03期
9 吴晓红;新型高弹联轴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3年03期
10 陈松,徐文峰;浅谈泵用联轴器的选型[J];水泵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继乾;贾胜磊;;联轴器的选型及其维护[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健康;;大型轧钢电机大轴轴端配装客户联轴器的方法(摘要)[A];2010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上海电气杯》征文论文集[C];2010年
3 王琢贵;;浅谈大型设备联轴器的拆装方法[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4 赵广;刘占生;王永亮;陈锋;;不同类型联轴器对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影响理论与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5 匡俊;马峥;马玉顺;李启飞;余天乐;朱兵;;永磁联轴器的散热及噪声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6 马晓军;;联轴器找正时的测量方法[A];2009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7 郭建文;;联轴器综合故障检测装置[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郭建文;;联轴器综合故障检测装置[A];节能减排 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低碳经济下高技术制造产业与智能制造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吴华模;程东;赵玉东;纪建国;宋瑞;曹志栋;;鼓形滚珠联轴器在轧机上的应用[A];2012年河北省轧钢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申屠留芳;张相炎;;新型关节轴承式叠片联轴器[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科文;加速技术创新 提升产品档次[N];中国冶金报;2009年
2 高广洲;利用定位环解决联轴器互换难题[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3 高广洲;利用定位环解决联轴器互换难题[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4 张蕴英;ZD型减速机的故障预防[N];中国建材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美令;不对中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机理及其振动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王学锋;滑移型三叉式联轴器的抗磨损结构及其润滑特性[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广;转子—联轴器—轴承—隔振器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申屠留芳;关节轴承式叠片联轴器的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新星;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特性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朱华卫;液体粘性联轴器特性及其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郑成龙;考虑声—固—热耦合影响的盘式可调速永磁联轴器降噪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欧国威;联轴器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5 邰志恒;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设计与优化[D];郑州大学;2016年
6 尤文;基于计算机模拟仿真的联轴器—转子系统力学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赵庆佳;叠片联轴器不对中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徐杰;混合式永磁联轴器设计及传动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许卓;联轴器和滚动轴承刚度特性分析及其测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10 龚昌富;轴向永磁联轴器在变负载下的动态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753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75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