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磨合吸引子的演化规律及其系统依赖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4 16:18
【摘要】:磨合吸引子是摩擦系统在磨合过程中自组织形成的时空有序的稳定结构。为了丰富磨合理论,实现对摩擦磨损过程的动力学诠释,并为机械系统磨合的主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分形与混沌理论开展了磨合吸引子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以及依赖于系统参数的形成规律研究。为了形象说明磨合吸引子,将混沌理论中的相轨迹理论应用到磨合吸引子的直观描述中。为了定量描述磨合吸引子及其演化过程,在现有关联维数表征参数的基础上将混沌理论中的预测度和熵引入到了磨合吸引子的表征中去,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包含半径和相点平均距离两个新的表征参数,极大地丰富了磨合吸引子的表征参数和研究方法。新提出的表征参数中,包含半径表征磨合吸引子的空间范围大小,相点平均距离表征磨合吸引子相轨迹的收敛或发散程度。分别进行了旋转摩擦下和往复摩擦下的磨损过程试验,使用相轨迹和混沌表征参数研究了由摩擦力(或摩擦系数)和摩擦温度的单变量时间序列信号重构得到的磨合吸引子在磨损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规律。在往复摩擦中,由于摩擦力的方向周期性地改变,摩擦力信号的混沌特性被周期性遮蔽,无法进行混沌分析,因此采用摩擦系数代替摩擦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旋转摩擦还是往复摩擦,摩擦力、摩擦系数和摩擦温度信号的动力学演化规律是相同的。在磨合过程中,相轨迹收敛而形成磨合吸引子;在稳定磨损阶段,磨合吸引子具有稳定的轨迹形态;在剧烈磨损阶段,相轨迹发散,磨合吸引子逐渐消失。包含半径、相点平均距离和预测度在磨合阶段中随磨损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在稳定磨损阶段维持在较小的数值,在剧烈磨损阶段随磨损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关联维数和熵则具有相反的演化规律。同一摩擦系统中,摩擦信号的动力学演化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摩擦信号的相轨迹和混沌表征参数的演化规律是相同的,相轨迹的收敛、稳定、发散过程是同步的,动力学参数的增大或减小也是同步变化的。使用相轨迹和混沌表征参数证明了磨合吸引子具有低耗散性、有界性、高密度性、分维性和内随机性。有界性是磨合吸引子的外在约束力。有界性决定了相轨迹的运动范围,导致了低耗散性,将相点约束在狭小的范围内造成高密度性。内随机性是磨合吸引子结构复杂化的内在动力。内随机性使轨迹不规则运动,导致了分维性,使轨迹的空间填充能力增强,从而又导致了高密度性。当磨合吸引子的各种性质发生变化时,就意味着系统发生了动力学突变。将动力学突变识别方法分为三类,即基于界、基于密度和基于内随机性的突变识别方法,其中基于内随机的突变识别方法是灵敏度最高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相轨迹的空间位置和界的大小相近的两个时间序列的比较,而且动力学差异的显著程度取决于尺度的大小。针对这些问题,对基于内随机性的突变识别算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标准化预处理和尺度独立化处理,拓展了算法的适用范围,使计算结果具有唯一性。使用改进后的算法对摩擦信号进行动力学突变识别,发现磨损过程中依次出现动力学突变区、动力学稳定区和动力学突变区,这三个区域分别对应于磨合吸引子的形成、维持和消失三个阶段。进行了不同工况下销-盘的磨合试验,研究了磨合吸引子依赖于系统参数的形成规律。研究发现:磨合吸引子的关联维数和熵随销的初始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载荷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包含半径和相点平均距离随销的初始表面粗糙度,载荷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预测度随销的初始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载荷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硬度较低的盘的初始表面粗糙度对磨合吸引子表征参数的影响较小。为了定量描述磨合吸引子的系统依赖性,基于试验数据使用响应表面法建立了磨合吸引子表征参数的预测模型。将磨合吸引子应用到了磨合质量评价和磨合设计中。对于磨合吸引子,较大的关联维数总是伴随着较大的熵和较小的预测度,包含半径与相点平均距离变化趋势相同,因此选取磨合吸引子的关联维数和包含半径两个表征参数评价磨合质量,进而将磨合吸引子表征参数依赖于系统参数的变化规律用于指导磨合设计。理论分析和摩擦振动、摩擦噪声的试验结果表明,关联维数越大,包含半径越小,磨合吸引子越稳定,磨合质量越好。将关联维数大、包含半径小和磨合时间短作为磨合设计的三个目标,使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得到了Pareto最优解集及对应的最优磨合参数集。对最优磨合参数集分析可知,在磨合设计时,硬度高的摩擦表面应当选择较小的粗糙度,硬度低的摩擦表面无需加工至极小的粗糙度,粗糙度可选范围较大。对于较软的表面,尽管初始粗糙度可选范围大,但是应当避免较大粗糙度和较大载荷或速度的参数组合,以保证高磨合质量,避免低粗糙度和较小载荷或速度的参数组合,以保证高磨合速度。
【图文】:

摩擦磨损试验机,旋转式


常用的测温方法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测温使用安装在被测物体上的热电偶或热电阻来测温,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到温度传感器。这种测量方法便于温度信号的实时在线测量。非接触式测温使用红外热像仪或红外点温计来测量,热量通过热辐射传递到温度传感器。红外热像仪可以测量到温度场,红外点温计用于测量某一点的温度。非接触式测温由于不经过热传导的过程响应速度更快,但是红外测温只能测量暴露在外的表面,由于摩擦界面被摩擦副遮蔽,无法使用这种测量方法。尽管摩擦副接触区域的边缘处可以使用红外测温,但是与热源距离远,温差大,并且在磨损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变化、磨粒的产生和润滑油的影响都会使辐射率改变,这使得无法使用红外设备在磨损过程中准确测温。因此,本文使用热电偶测量摩擦温度信号,将其安装在下试样距摩擦界面 1 mm 的孔中,为了减小接触热阻,使热电偶能够快速测出摩擦温度变化,在安装孔内填充导热系数为 2 Wm-1K-1的导热硅脂。热电偶选用针形 NiCr-NiSi 热电偶,分度号为 K(IEC 标准),直径为 1mm测温范围为 0~600oC,测量精度为 0.2%。这种热电偶属于小惯性热电偶,响应速度快,可用于测量瞬态温度变化。

安装图,试件,安装方法,摩擦温度


(a) 环试件的安装 (b) 盘试件的安装图 3-2 环试件和盘试件的安装方法Figure 3-2 Installation of ring and disc验机还可以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摩擦振动,,使用声音传感器测量摩擦糙度测量仪测量表面轮廓。表面轮廓数据将用于第 5 章的动力学突变动和噪声数据将在第 6 章的磨合试验中使用与传感器配套的 Coco80 数集,并用于第 7 章的磨合质量评价。本章仅采集摩擦力和摩擦温度信力和摩擦温度信号在摩擦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规律。静态扭矩传感器的信号由数据采集卡采集并存储在计算机中,摩擦试验机和测量系统的3-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栋龙,李群宏;三维Ginzburg-Landau方程的吸引子的分形结构(英文)[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杨升耀;丁丹平;郭战伟;;一类耗散的色散水波方程的指数吸引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马东魁;胡超杰;;迭代函数系统吸引子上的混沌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4 王斌莅;马巧珍;;Brinkman-Forchheimer方程双空间中的拉回吸引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王斌莅;马巧珍;;Brinkman-Forchheimer方程的拉回D-吸引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郭治安;;吸引子、混沌和演化序列[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7 吴建华;具有耦合的 Fitz-Hugh-Nagumo 方程组的整体吸引子和维数估计[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薛月菊,尹逊和,冯汝鹏;基于最终吸引子自适应模糊方法的混沌系统控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0年06期

9 金俊栋;钟强奎;;非线性可拉伸梁方程指数吸引子的存在性[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杨林;黄琼伟;戴正德;;双核非线性光导纤维材料的整体吸引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裘群海;徐超;吴斌;;基于混沌激励与吸引子几何分析的连接损伤状态识别[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崔剑锋;马忠成;朱练军;;宽带混响吸引子的重构[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李登辉;谢建华;;一类非定向Lorenz型映射拓扑熵的计算[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4 徐兰;赵云;;法向李雅谱诺夫指数和渐进稳定的吸引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冯剑丰;万越之;王洪礼;;捕食者干扰对浮游生态系统吸引子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东;徐超;;利用吸引子预测误差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7 曹庆茶;WIERCIGROCHM;PAVLOVSKAIAEE;GREBOGIC;THOMPSON JMT;;SD振子及其吸引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曹庆杰;M.Wiercigroch;E.E.Pavlovskaia;C.Grebogi;J.M.T.Thompson;;SD振子、SD吸引子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吕淑娟;曹海洋;陆启韶;;三维Ginzburg-Landau方程吸引子的正则性[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旭;孙锋;江俊;;耦合神经元模型中的混沌巡游现象及其特性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德生;基于GSTE中抽象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赵璐;几类时滞动力系统的吸引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公维冰;生物启发的多径优化传输模型与方案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周元凯;磨合吸引子的演化规律及其系统依赖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王仲平;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吸引子分歧问题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嘉;随机发展方程的吸引子存在性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赵文强;几类带白噪音发展方程的随机吸引子存在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李祥;几类非自治耗散动力系统的吸引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汪永海;非自治无穷维动力系统的拉回吸引子存在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赵汇涛;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支周期解与隐藏吸引子[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蒙露;无界区域上具记忆项的一类反应扩散方程吸引子的存在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郑启奔;布尔网络吸引子确定算法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3 景婵;带有非线性耗散项波方程的整体吸引子[D];山西大学;2014年

4 董超雨;粘性Cahn-Hilliard方程的吸引子[D];延安大学;2015年

5 黄松;Hanoi吸引子的若干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雍鸿雄;非自治基尔霍夫型吊桥方程拉回吸引子的存在性[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锐;基于混沌激励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江寒正;一类慢时变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混合模式振动及其分岔机制[D];江苏大学;2016年

9 黄倩倩;声学边界条件下非线性双阻尼波动方程的吸引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王素萍;两类偏微分方程吸引子的存在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26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526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