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激振器同一旋转轴线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
【图文】:
嫦辔徊畹谋?化规律。Miklos等[10-12]提出两激振器的旋转轴重合布置方案用于手持类设备,应用振动系统选择运动特性来改变振幅。综上所述,研究两激振器同一轴线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两激振器同一旋转轴线且同向旋转驱动的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得到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及稳态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小参数平均法得到了该类振动系统的同步性条件和同步运动的稳定性条件,最后通过试验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1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为两激振器同一旋转轴线振动系统的空间动力学模型,其由振动体m以及两个激振器m1和m2组成。两个激振器m1和m2对称地安装在振动体m左右两侧,分别由两台电机驱动并做同向旋转运动。振动体m通过弹簧支撑,同时弹簧对称地安装在固定架上。图1两激振器同一旋转轴线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Fig.1Dynamicmodelofthevibrationsystemdrivenbytwoexciterswithsamerotationalaxis由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可知,oxy为固定坐标系,其原点o为振动系统质心平衡点,振动体可产生4个方向的运动,分别为水平方向x的运动,竖直方向y的运动,绕x轴的ψ摇摆运动和绕轴y的θ摇摆运动。另外,两激振器分别绕电机轴旋转,由φ1和φ2来表示它们的运动。从而,振动系统共需要6个独立坐标才能确定其在空间的位置,即振动系统有6个自由度。选择x,y,ψ,θ,φ1和φ2作为广义坐标,求出振动系统的动能、势能和能量逸散函数,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可得到振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如下Mx··+fxx·+kxx=∑2i=1mir(φ·2icosφi+φ··isinφi),My··+fyy
/Ω5.5由式(14)可知影响振动系统同步运动的主要参数包括Ws0和Wc,他们是无量参数rm,rψ,rθ,,η,μx,μy,μψ和μθ的函数。由于在超远共振系统里μx,μy,μψ和μθ变化很小,接下来主要研究无量纲参数rm,rψ和η对同步运动的影响。因为振动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为Wccos2α>0,而且从无量纲参数Wc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其随rψ的变化,Wc将出现一个零值点,所以Wc变化决定相位差2α的变化,这就是振动系统的选择运动耦合动力学特性。图2表示η取不同值时相位差2α的比较。由图可知每种情况下相位差2α均在rψ=1附近发生值的转变。当系统结构参数完全对称时,即两激振器质径积相等时,随着rψ的增加,2α完成由180°到0°的转变。通过对比可知当系统结构参数完全对称时,2α越能更好的趋近180°和0°。可见,Wc值的正负将相位差2α分成二个区域。图3表示η取不同值时同步力矩Tc的比较。由于同步力矩Tc是Wc和转子动能Tu的函数,如图所示每种情况下同步力矩Tc均有一个零值,而且该值均在rψ=1附近。在相位差2α趋于0°区域,随着rψ的增加同步力矩Tc逐渐变大。通过对比可知当系统结构参数完全对称时,同步力矩Tc的值最大,更容易实现两激振器间的同步运动。图4表示η取不同值时同步能力系数Γ的比较。由于同步能力系数Γ是Wc,Ws0和Ws的函数,而Wc,Ws0和Ws又是rm的函数,所以rm并不影响同步能力系数Γ。同上,由图可知每种情况下同步能力系数Γ均有一个零值,而且该值均在rψ=1附近。随着rψ的值接近1,同步能力系数逐渐变校通过对比可知当系统结构参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万东;马建敏;刘颖;张文;;同一轴线上双激振器驱动的振动体同步运动状态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晓哲;窦景欣;孔祥希;闻邦椿;;两激振器同一旋转轴线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J];振动与冲击;2017年14期
2 周雷;刘晓星;柳琳;;混沌振动磨机力学模型的建立与运动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13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韩清凯;杨晓光;秦朝烨;闻邦椿;;激振器参数对自同步振动系统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2 韩清凯;秦朝烨;闻邦椿;;自同步振动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岔[J];振动与冲击;2007年01期
3 吕景林,王群力,马建敏;ZML-3000大型振动磨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矿山机械;2001年10期
4 王群力,马建敏,吕景林;大型超细粉磨设备的开发研究[J];矿山机械;2001年07期
5 范俭,闻邦椿;反向回转双激振器振动机控制同步的理论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1994年04期
6 吕富强;平面双质体自同步振动机的同步理论[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通;基于固有频率的振动系统增容问题[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洪钟瑜,郑万泔;非自伴随振动系统的模态参数识别问题[J];振动工程学报;1989年02期
3 金先龙;从传递函数识别振动系统物理参数的一种新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2年03期
4 任计格,王生泽;线性周期时变振动系统的参激振动分析[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4年02期
5 任计格,王生泽;线性周期时变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4年03期
6 黄明云;振动系统参数识别技术简介[J];起重运输机械;1987年09期
7 周正新,颜跃新;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同相振动性[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8 白鸿柏,黄协清;干摩擦非线性减振器构成的迟滞振动系统的响应计算[J];机械工程学报;1998年05期
9 白鸿柏,张培林,黄协清;干摩擦振动系统随机激励响应的Krylov-Bogoliubov计算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0年02期
10 丘杰,陈福根,张永光;一种辩识多输入多输出振动系统参数的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钧俊;罗银淼;车延飞;叶郁文;庄表中;;机电混合振动系统的响应研究[A];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应用专辑)[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洪旭东;多机驱动振动同步系统精细化建模及动力学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刘丹;双机驱动平面双质体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余乐;双质体振动系统同步理论仿真与试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吕良;四电机驱动振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仿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5 晏星凡;基于仿真和优化方法的共振破碎机振动系统反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孔德明;振动系统模态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马红城;复内积平均法在多自由度非光滑振动系统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8 高健;质心偏移式双机驱动振动系统的自同步理论与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叶小芬;空间单质体双机驱动振动系统自同步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9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57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