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超高压容器损伤自增强的应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2 05:40
【摘要】: 超高压容器是现代工业及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设备。为了提高超高压容器的承载能力并延长疲劳寿命,需对其进行自增强处理。自增强处理的关键是残余应力的计算,准确计算残余应力对疲劳寿命的确定非常重要,但由于使用中超高压容器材料的力学行为复杂,使得这一课题仍未完全解决。本文在简述了超高压容器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自增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超高压容器自增强残余应力的计算模型,并依据弹塑性理论的理想弹塑性模型、卸载幂硬化模型、双向幂硬化模型、双线性硬化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损伤理论的损伤自增强模型。本文由损伤理论的热力学基础出发,引入损伤变量,给出材料损伤本构方程,基于此方程建立超高压容器筒体损伤自增强模型。在对自增强筒体受力情况和边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出损伤区和弹性区应力分布、损伤自增强临界压力以及损伤自增强压力,依据卸载定理,给出损伤自增强残余应力分布。本文对损伤变量的实验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由于其应力-应变关系不服从直线关系,故依据损伤变量测量的弹性常数法,提出利用云纹干涉法和拉伸实验法来进行损伤变量的理论实验测量,为损伤变量测量提供理论思路。利用实验数据对损伤变量沿半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给出了含四参量的损伤变量函数关系式,并对损伤自增强残余应力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将计算所得残余应力与其他模型相比较,验证其准确性。
【图文】:

模型图,幂硬化,反向屈服,模型


图 1.3 卸载幂硬化模型 图 1.4 筒体截面各区域示意图Fig1.3 Unload power law hardness model Fig1.4 The region map of cylinder’s section在图 1.4 中:Rd表示筒体反向屈服界面半径[31-35]。二、残余应力分布假设反向屈服区Ri≤Rd≤rc。 σσσ = AR考虑各区域应力分布得:加载塑性区卸载反向屈服区(Ri≤r ≤Rd):( )( )22222222222 2222222222221 1ln21 1ln 1 2 121 1 1ln 12 2REBr s dB Bi iREBt s dBBi iREBZ s dB Bi irRR B RrrRBR B RrrRBR B Rrσσ σσσ σσσ σ = = + + = + + (1-

示意图,筒体,反向屈服,截面


图 1.3 卸载幂硬化模型 图 1.4 筒体截面各区域示意图Fig1.3 Unload power law hardness model Fig1.4 The region map of cylinder’s section在图 1.4 中:Rd表示筒体反向屈服界面半径[31-35]。二、残余应力分布假设反向屈服区Ri≤Rd≤rc。 σσσ = AR考虑各区域应力分布得:加载塑性区卸载反向屈服区(Ri≤r ≤Rd):( )( )22222222222 2222222222221 1ln21 1ln 1 2 121 1 1ln 12 2REBr s dB Bi iREBt s dBBi iREBZ s dB Bi irRR B RrrRBR B RrrRBR B Rrσσ σσσ σσσ σ = = + + = + + (1-
【学位授予单位】:大庆石油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H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保;刘新荣;李鹏;;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于海祥;唐明;武建华;;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下梁承载力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游强;王军保;;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刘建锋;徐进;裴建良;张茹;;盐岩损伤测试中卸载模量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晓泉;尹光志;;含瓦斯煤的有效体积应力与渗透率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严佳川;邹超英;;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材料寿命评估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夏祥;李海波;于崇;;爆炸振动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蒋立浩;陈有亮;刘明亮;;高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花岗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9 郑剑锋;马巍;赵淑萍;蒲毅彬;;三轴压缩条件下基于CT实时监测的冻结兰州黄土细观损伤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10 王亚军;张我华;;岩土工程非线性模糊随机损伤[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岩贵;张淼;薛伟;;高周循环加载下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中材料行为交叉关系的研究和分析[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施良骐;刘树山;;2GPa固体围压三轴试验装置的设计研究[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虞岩贵;张淼;薜伟;;低周循环加载下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中材料行为交叉关系的研究和分析[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张全胜;杨更社;任建喜;;岩石损伤变量及本构方程的新探讨[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周亮;周裕峰;;在用超高压容器的定期检验[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6 黄志鹏;郭映忠;朱可善;;单轴压缩下岩石声发射与损伤变量关系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7 康纪黔;;超高压反应容器无损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8 董毓利;潘景龙;樊承谋;;钢纤维砼双向受压损伤的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9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细观损伤特性的CT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10 张玉荣;黄雪琴;;超高压囊式蓄能器设计[A];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张东 龚志伟;四川省特检院正式挂牌成立[N];中国质量报;2010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李彦;大型锻件行业方兴未艾 中原特钢技术领先[N];证券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东;天府大地的安全“守护神”[N];中国质量报;2010年

4 黄少琳 记者 江东;全国首次大规模超高压水晶釜耐压试验获得成功[N];中国质量报;2009年

5 通讯员 宗禾 本报记者 刘淼;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统筹城乡发展[N];淄博日报;2010年

6 谷力功;我国高压气瓶用管生产和市场浅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7 记者于芳;熙可保鲜科技取得美国市场通行证[N];中国食品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歆;自保护快速启闭式超高压海产品加工容器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邵长江;混凝土损伤本构理论及其在大跨桥梁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4 黄婧;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金属板材成形极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于海祥;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9年

6 罗昕;损伤演变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鲍雨梅;一种陶瓷材料表面/亚表面损伤表征方法及其在磨削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赵万春;水力压裂岩体非线性损伤演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张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冲击损伤预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王士民;非连续子母块体细观损伤演化模型及其应用[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娟;超高压容器损伤自增强的应力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贾晶晶;超高压容器自增强损伤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赵志远;考虑土体结构性的修正邓肯一张模型[D];浙江大学;2003年

4 公衍梅;基于损伤的冲击地压理论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5 姜学艳;GYF300型超高压水晶釜筒体自增强处理有限元仿真与残余应力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6 由红;基于Monte Carlo法结构随机损伤有限元动力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方荣;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闫军南;岩体的弹脆塑性损伤分析及锚杆支护数值模拟[D];武汉大学;2005年

9 万贻平;深部岩体损伤变形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10 陈永昌;热疲劳损伤的超声无损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9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659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