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低周循环下金属细观变形不均匀性演化与疲劳寿命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0-05-15 04:34
【摘要】:金属材料在往复载荷下的疲劳是影响工程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因素,人们对其研究已有160年以上的历史。经典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理论上和工程应用上都需要改进。本文探讨一种新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重点关注金属材料的多晶结构和晶体变形机制导致的细观变形不均匀性,研究低周往复变形下不均匀变形随循环次数的演化导致的局部细观应变增高及其与材料疲劳破坏的关系。考虑到材料的多晶构成方式,采用Voronoi多晶集合体作为描述材料结构和力学行为的代表性单元,应用晶体塑性本构理论对晶粒尺度下材料的循环塑性变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材料细观变形的非均匀性演化,利用对材料往复细观变形非均匀性演化的统计分析总结低周疲劳破坏的规律,发展了材料低周寿命预测的新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试验系统研究了 310S不锈钢不同温度下的Bauschinger效应和non Masing特性等循环塑性力学行为,获得了大量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数据,并对该材料的宏观循环塑性理论模型和晶体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2.针对310S不锈钢,采用多试样法进行了不同路径下单调与循环预加载后的后继屈服面试验研究,讨论了塑性变形对诱导金属材料各向异性硬化行为的影响。试验发现后继屈服面的形状与预加载路径强烈相关,在预加载方向上后继屈服面的形状曲率变化较大,并且循环预加载会引起后继屈服面在垂直预加载方向上的膨胀。这些现象表明,经典塑性理论描述的后继面与实际情形不符,需要改进。3.采用能反映金属材料细观结构的Voronoi多晶集合体代表性单元,通过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并结合晶体塑性本构模型模拟拉压预循环后的后继屈服面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的描述多晶金属材料的循环特性,能够反映循环加载过程中材料细观尺度变形的不均匀性,还能够反映与宏观实测一致的材料屈服特性演化及塑性变形诱导的各向异性硬化特征。4.采用上述模型结合晶体塑性本构模型分别模拟310S不锈钢3个温度下的疲劳试验,对代表性单元内加载轴向应变的标准差、第一主应变标准差与第一主应变统计均值等表征材料不均匀变形的参数随循环周次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均在数值上随循环数增长而增长,相对于102~104的循环寿命范围,这些参数存在有与温度相关的临界值,可利用临界值来判定不同试验温度下金属低周疲劳的发生。检验证实,若已知材料的循环回线,采用此方法只需通过一种应变幅值下的试验取得材料疲劳参数临界值,就可用模拟计算的方法预测其它应变幅值下材料的疲劳寿命。5.采用具有自由表面的Voronoi多晶代表性单元,对GH4169合金进行疲劳试验的晶体塑性模拟。分别用自由表面单元的加载轴向应变统计标准差、第一主应变统计均值和自由表面节点位移统计标准差来表征表面的不均匀变形,证实它们都可用于判定金属低周疲劳破坏的发生,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
【图文】:

曲线,曲线,屈服应力,塑性变形


材料在承受循环载荷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滞是重要的原因。因有这一效应存在,材料的塑性变形,而减弱了塑性流动相反方向的屈服应力图1-2应的说明简图,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材料的初始屈服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将载荷卸载到零,然后往压缩性变形阶段,直至压缩加载至某一点处的应力与开才会在压缩加载方向进入屈服阶段。从图1-2可以料在压缩方向开始进入屈服节点那一点的应力明显始屈服应力[14]。逡逑1逦St630-]逦3WLN邋stainless邋ctecl邋*逦丨^!邋 ̄-

滞回曲线,屈服应力,压缩方向,材料


^逦a邋_邋逦逦g逦^逡逑2^逦?逡逑图1-1应力-应变滞回曲线逡逑Fig.邋1-1邋Schematic邋of邋hysteresis邋loop邋of邋stress-stain逡逑之所以金属材料在承受循环载荷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滞回曲线的形态,逡逑Bauschinger效应是重要的原因。因有这一效应存在,材料的塑性变形使得在塑性流动方逡逑向的屈服应力提高,,而减弱了塑性流动相反方向的屈服应力图1-2给出了循环载荷逡逑下Bauschinger效应的说明简图,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为0?0,随着拉逡逑伸加载的继续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将载荷卸载到零,然后往压缩方向加载,在这一逡逑过程中材料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直至压缩加载至某一点处的应力与开始卸载点处的应力逡逑差值达到2以材料才会在压缩加载方向进入屈服阶段。从图1-2可以看出经过拉伸、卸逡逑载再反向加载,材料在压缩方向开始进入屈服节点那一点的应力明显低于材料在拉伸载逡逑荷作用下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14]。逡逑(J邋11逦Strain邋omplitudc邋(%)逡逑-逦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海涛;王臣;熊冬庆;王庆;房永刚;张跃;孙造占;;压水堆核电站冷却剂环境对核设备材料疲劳寿命的影响[J];核科学与工程;2014年04期

2 黄威;谢晋镇;;塔式起重机结构疲劳寿命的研究[J];科学家;2017年05期

3 王放;陈志谦;吕世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热机械疲劳寿命影响参数研究[J];船舶力学;2010年07期

4 么亮;冯蕴雯;;三参数威布尔分布疲劳寿命分散系数确定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6期

5 王春民;;既有铁路钢板梁桥剩余疲劳寿命评估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3期

6 汤清洪;王兴贵;马吉胜;陈明;;自行火炮履带板多载荷疲劳寿命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7年01期

7 许湘;黄建文;宋顺成;;厚壁园管疲劳寿命的数值计算[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7期

8 张永乾,张崇高,段天慧;孔隙对陶瓷球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J];陶瓷学报;2002年02期

9 王威,王文,陈子辰;汽车设计中的疲劳寿命估计方法及其最新发展[J];机电工程;1999年05期

10 冯振宇,诸德培,林富甲;随机载荷下疲劳寿命的估算[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经纬;徐新生;周震寰;;一种延长含裂纹薄壁结构疲劳寿命的新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胡明清;宇慧平;刘跃华;;超高强钢焊点疲劳寿命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李宴宾;张茂;;载荷加重对疲劳寿命分散系数的影响研究[A];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5年

4 乔扬;陈海波;;高频噪声激励的结构声振疲劳寿命预报[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杨德林;张铮;;应力释放孔对疲劳寿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6 张伟;卢芳云;杨凯;魏东;;飞机结构损伤光固化复合材料疲劳寿命研究[A];第四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陈群志;刘小冬;张蕾;王春斌;;典型飞机结构腐蚀修理前后疲劳寿命研究[A];2008全国MTS断裂测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雷;徐兴平;张辛;;海底管线悬空疲劳寿命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海洋钢结构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王瑞杰;尚德广;刘泓滨;;两级加载下两点拉剪点焊接头的损伤[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陈梦成;温清清;;腐蚀时间、温度和应力水平对钢材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于治民;球化碳化物对轴承钢疲劳寿命的作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2 李英 蔡燮鳌 周群;我国特殊钢发展历程与方向[N];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

3 慧子;减振器用高疲劳寿命铁系合金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6年

4 虞明全;连铸与模铸轴承钢的冶金质量及其接触疲劳寿命比较[N];世界金属导报;2000年

5 郭汉杰;高速铁路轨道用钢关键问题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

6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付永;几十年来,有人花钱满足我的设计“嗜好”[N];深圳特区报;2011年

7 邵立勤;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轨道交通关键材料[N];科技日报;2003年

8 崔影;锰系磷化涂层提高钢丝绳疲劳寿命原理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龙;低周循环下金属细观变形不均匀性演化与疲劳寿命的关联[D];广西大学;2018年

2 陈轶龙;BGA封装焊点可靠性及疲劳寿命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崔闯;基于应变能的钢桥面板与纵肋连接细节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及其可靠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4 刘志成;不同载荷模式下焊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5 亓海全;20CrMnTi钢成分优化对组织及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翔;48MnV退役曲轴剩余疲劳寿命测评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翟建明;金属材料经硫化氢腐蚀后的疲劳可靠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8 罗明军;汽车后扭力梁振动疲劳数值分析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9 张正伟;搅拌摩擦焊接构件残余状态和疲劳寿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奚蔚;缺口件疲劳寿命分布及参数敏度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玺;基于流固耦合的混流式转轮叶片疲劳分析[D];西华大学;2016年

2 耿春丽;螺杆泵定子橡胶疲劳寿命模拟试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3 梁蔚;加载应力和频率对固体推进剂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4 李潇潇;动车水箱焊缝随机振动疲劳寿命仿真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侯晓丹;撕裂型点焊件的非线性累积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6 董龙;某航空无刷直流电机轴承疲劳寿命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7 来亚南;基于仿真分析的C_(80B)型车动态车钩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6年

8 何川;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技术的轮胎疲劳寿命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智东平;航天结构振动疲劳寿命估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10 赵秉宇;海洋柔性管缆疲劳试验关键问题及疲劳失效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4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664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