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CA2型气缸的缓冲特性及自调整缓冲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02:46
【摘要】:随着气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气缸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气缸的高速化发展是工业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气缸调到最佳缓冲状态的前提下,当速度和负载改变后,它的缓冲状态就被破坏了,这些因素制约了气缸高速化发展。因此,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速度和负载两个因素对气缸缓冲状态的影响,提出一种自调整缓冲的机械结构,实现气缸缓冲在一定范围内的自调整。本文以CA2型气缸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CA2型气缸在负载和速度变化后对气缸缓冲状态的影响。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建立气缸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提出摩擦力经验公式中系数确定的方法,利用MATLAB进行实验仿真,利用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的对比,验证气缸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再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负载和速度对气缸缓冲的影响。从实验验证的角度,通过分析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气动回路和机械结构,完成实验平台的安装运行。在气缸调到最佳缓冲状态的前提下,改变气缸的负载或速度进行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利用MATLAB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气缸的运动曲线,观察曲线气缸缓冲阶段的变化并分析负载和速度对实验的影响。从能量的角度,利用实验的数据来探究缓冲改变的原因。通过提出实现自调整缓冲的想法,设计出压力感应结构和控制排气孔通断结构。通过两个结构和原有气缸端盖的结合,设计出新的气缸缓冲结构。针对新型缓冲结构气缸进行了实验论证:当气缸的负载为12.15kg时,速度在434~721mm/s的范围内拥有较好的自调整能力;当气缸的速度为600mm/s时,负载在12.15~22.15kg的范围内拥有较好的自调整能力。因此本文研究的新型缓冲结构对负载和速度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图文】:

缓冲结构,针阀


燕山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服控制系统则成本太高。1.2.3 内置式缓冲内置式缓冲和外置式缓冲是相对的,它是将缓冲装置和气缸结合做成一体式的结构。内置式缓冲方式包括橡胶垫缓冲和气缓冲两种。橡胶垫缓冲的原理是当气缸的活塞运动到终点时,活塞直接撞击到橡胶垫上,橡胶垫吸收了活塞的冲击能量,从而达到缓冲的目的,这一种缓冲方式主要针对单杆气缸的中低速运动的。高速气缸中主要应用的是气缓冲,气缓冲包含针阀式缓冲结构和溢流阀式缓冲结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针阀式缓冲结构。由于外置式缓冲装置自身的各种原因限制了它的应用,所以在工业中广泛采用内置式气缓冲结构。(1) 针阀式缓冲结构

缓冲结构,溢流阀


阀的开度的大小来达到最佳缓冲的目的。(2) 溢流阀式缓冲结构溢流阀式缓冲结构和针阀式缓冲结构有些类似,,其实溢流阀式缓冲结构更加的复杂,工作的原理也不相同。溢流阀式缓冲结构如图 1-2 所示,气缸柱塞与密封圈接触之前,溢流阀式缓冲结构和针阀式缓冲结构的气缸运动状态是一样的。当气缸的柱塞和密封圈接触后,排气腔被分为两个腔,分别为缓冲腔和排气腔。缓冲腔的气体只有通过溢流阀处才能排出,在缓冲腔的压力没用达到溢流阀设定的压力之前,气体无法排出,缓冲腔的压力升高,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制动力,作用于气缸的活塞,对活塞具有减速作用。当压力大于溢流阀设定的压力之后,气体通过溢流阀处的孔排出,这样缓冲腔的压力会变小,当压力减小到小于溢流阀的设定压力之后,溢流阀关闭,这是一个循环过程。溢流阀的作用就是控制缓冲阀的最大压力。当气缸的活塞到达行程终点,缓冲腔内的残余气体通过溢流阀的泄流孔排出,这样就达到缓冲的效果了。在实际应用中,当工况发生改变后,可以通过调节溢流阀的调节螺钉来调节设定压力,从而达到最佳缓冲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13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重高,李宏伟,修瑞娟,王丽;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缺氧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a2+含量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1996年03期

2 肖娟娟;王秋桂;张敏海;;慢性复合应激后FGF-2在成年大鼠海马CA2区的表达变化[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年01期

3 牟燕;吕志平;;大鼠海马CA2区GDNF mRNA表达与吗啡依赖和吗啡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2008年03期

4 廖君;夏兴;石咏梅;易亚乔;王国佐;周瑜;苏浩;葛金文;;脑缺血大鼠海马CA2区转铁蛋白受体及膜铁转运蛋白的表达及脑泰方提取物干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5期

5 胡德辉,马传桃;低氧、血管紧张素Ⅱ对肺内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膜Ca2+┐ATPase活力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8年04期

6 廖君;杨梅;石咏梅;余清平;黄娟;葛金文;;益气活血中药脑泰方对脑缺血后海马CA2区铁跨膜转运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J];世界中医药;2016年04期

7 曹济民,陈孟勤,王群;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收缩装置对Ca2+敏感性变化的研究[J];高血压杂志;1996年03期

8 何玲,钟越,马爱新,方芳,刘晓东,窦肇华;不同发育阶段大鼠海马CA2~3区nNOS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高晖,蒋黎娜,张冬莹,高京晓;LWC-型、CA6和CA2三种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在公共场所中应用的对比试验[J];卫生研究;2000年03期

10 刘国林;吴世红;郑晟;;PROFIBUS现场总线在武钢硅钢片厂CA2生产线中的应用[J];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文姬;杨建飞;;养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2 朱致晖;谷江;肖海涛;张永春;罗明俊;杨永安;王楠;杨清滔;;人类斯钙素蛋白1对肾癌细胞中STC-1、HIF-1α及Ca2+影响的研究[A];2013年贵州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刘友明;栗瑞娟;赵思明;熊善柏;;水、Na+、Ca2+对鱼糜凝胶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杨清滔;谷江;张永春;杨永安;王楠;朱致晖;祝庆亮;;高表达HIF-1α对肾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内STC-1、Ca2+水平影响的研究[A];2013年贵州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胡朝凤;李传洲;彭晓珏;张再君;李绍清;朱英国;;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Ca2+动态变化检测[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闫凤凤;张秀梅;魏晓珉;于素芳;;丙烯酰胺诱导神经干细胞Ca2+浓度和Calpain活性升高及干预[A];第十三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7 廖君;夏兴;石咏梅;易亚乔;王国佐;周瑜;苏浩;葛金文;;脑缺血大鼠海马CA2区转铁蛋白受体及膜铁转运蛋白的表达及脑泰方提取物干预研究[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4年

8 黄志斌;张力勇;汪道新;凌云志;唐亚飞;朱志祥;;电损伤骨骼肌细胞微区Ca2+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刘丽萍;李雷;赵丽瑞;高志红;郑师陵;;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免疫机能、Bcl-2基因、Ca2+、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严灿;宋清;吴丽丽;潘毅;冉川莲;刘书考;;加味四逆散对皮质酮、谷氨酸致损伤的PC12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刚;紫杉醇及顺铂诱导MCF-7/ADR和Hela细胞调亡及其与凋亡相关蛋白和Ca2+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永;CA2型气缸的缓冲特性及自调整缓冲结构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2 吴金富;Ca2+/CaN途径在悬吊再负荷大鼠肌纤维类型转化中的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3 刘亚东;极低频电磁场处理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后海马CA2区D2受体含量的变化[D];昆明医学院;2006年

4 王荣;L型Ca2+通道在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5 牟崇明;参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Ca2+、KATP通道关系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6 王慧娥;钙诱导触发骨骼肌肌浆网内Ca2+释放的形态-功能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贾强用;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和Ca2+/PKC信号通路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Egr-1表达中的作用[D];汕头大学;2007年

8 易传安;5-羟色胺在大鼠海马CA1、CA2和CA3的表达[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9 郭虹霞;亲环素Cyclophilin D(CypD)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筛选以及小分子对依赖Ca2+的线粒体形态功能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于洋;应用ABEEM/MM模型和量子化学方法研究Mg2+/Ca2+与DNA碱基的相互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7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697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a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