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基于柔顺机构的微喷射点胶系统设计、建模与实验

发布时间:2020-06-13 14:48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电子封装、快速制造等尖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液体材料进行分配等转移操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点胶是其中最常见的分配操作,在不同的领域中对点胶的速度、精度以及体积一致性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传统的点胶系统受工作原理和驱动方式的限制,虽然发展得较早,但由于其点胶速度慢、胶滴体积大等缺点,难以实现如今精准快速喷射的要求。基于柔顺机构的微喷射点胶系统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实现驱动,具有点胶频率快、点胶精度高、频响高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电子与制造领域,尤其是在电子封装领域。针对传统点胶方式点胶频率慢,可喷射胶液粘度范围窄等缺点,文中利用不同的放大原理设计了两种形式的微喷射点胶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及实验测试;为改善胶滴体积一致性差的问题,建立胶滴体积的估计模型并进行误差补偿。主要内容如下:针对传统点胶系统撞针行程短、可喷射胶液粘度范围窄等问题,基于柔顺机构设计了一种新型压电式微喷射点胶系统,该系统由供胶装置、驱动装置和撞针阀组成。点胶系统的运动特征是利用柔顺机构的弹性变形驱动撞针往复直线运动实现撞针阀的开启闭合,完成微喷射点胶功能。采用伪刚体方法得到点胶系统的驱动力、输出位移和频率特性,结果表明,系统的最大驱动力、输出位移和频率分别为56.4 N、808μm、245 Hz,说明所设计的点胶系统能满足所需的驱动力、行程和点胶速度。制作点胶系统样机,通过实验分析驱动电压信号的占空比、幅值、频率和胶液粘度对胶滴直径的影响,得到了形成正常胶滴各因素需满足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最高点胶频率为210 Hz,最小胶滴直径为630μm,胶滴一致性误差为5.62%。为了反映微喷射点胶系统所喷射胶滴体积与供胶压力、喷嘴直径、驱动信号和胶液粘度之间的关系,使微喷射点胶系统能按需进行精准点胶,通过对胶液成型过程进行分析,依据点胶周期内撞针的运动规律,将胶滴的成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建立流量模型,求解得到微喷射点胶系统的体积估计模型。搭建了实验测试系统对体积估计模型的准确性和精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体积估计模型能较好反映出胶滴体积供胶压力、喷嘴直径、驱动信号和胶液粘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消除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温度效应后,胶滴一致性误差为8.6%左右。胶滴体积的估计模型虽然可以实现对胶滴体积的预测,但在实际点胶过程中,随着点胶时间的增长和点胶频率的加快,喷射腔温度升高使得胶滴实际体积与目标体积的误差越来越大,影响了估计模型的准确性以及胶滴的体积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胶滴体积的估计模型提出了一种体积误差补偿模型。该模型通过神经网络学习体积误差的趋势,建立误差模型,并采用补偿算法进行体积误差补偿,以达到更好的胶滴喷射效果。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对体积误差补偿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补偿模型能显著改善体积误差,胶滴一致性误差显著降低,补偿前的误差范围为[-0.5~5]μl,补偿后的误差范围为[-0.04~0.08]μl。单向驱动的微喷射点胶系统由于只能实现单向驱动撞针,撞针回程需依靠柔顺机构变形后的回弹力来闭合喷嘴,因此高频下喷嘴的闭合效率低并且闭合效果差,容易出现卫星滴。为解决该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三角放大机构的新型双向驱动式微喷射点胶系统。该微喷射点胶系统由2个压电陶瓷依次进行驱动,保证了撞针的回程速度和闭合力。通过建立驱动装置的伪刚体模型,依据虚功原理得到驱动装置的放大倍数和驱动力并进行实验测试。依据设计的双向驱动式微喷射点胶系统制作其样机,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双向驱动式微喷射点胶系统的工作电压范围为[60-120]V,最大驱动力力为95.4 N,最大输出位移为568μm。电压越高,频率越低,得到的胶滴直径就越大;在驱动电压100 V点胶频率50 Hz的情况下稳定喷射粘度为120 mPa.s的甘油,胶滴一致性误差为4.73%。所设计制作的压电式双向驱动微喷射点胶系统高频性能较好,对微喷射点胶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图文】:

点胶,苏州,平台


第一章 绪论时间压力型接触式点胶工艺是最先出现的点胶工艺,由于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泛受自动化厂商的欢迎,这些厂商大都有自己自主研发的接触式点胶设备。比如国的光宝科技公司,该公司设计研发出一系列的接触式点胶系统用以使用在各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如图 1.2 所示。图 1.2 所示的三维点胶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子封领域,由于其良好的精度和点胶效率,被众多电子设备厂家广泛采用,系统的移动台的最大移动速度为 500mm / s,,定位精度可达0.001 mm,点胶的重复精度达到了0.01 mm ,可记录最高 256 组胶滴数据,每组胶滴数量为 4000 滴。

点胶,工艺,柱塞泵,接触式


第一章 绪论时间压力型接触式点胶工艺是最先出现的点胶工艺,由于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泛受自动化厂商的欢迎,这些厂商大都有自己自主研发的接触式点胶设备。比如国的光宝科技公司,该公司设计研发出一系列的接触式点胶系统用以使用在各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如图 1.2 所示。图 1.2 所示的三维点胶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子封领域,由于其良好的精度和点胶效率,被众多电子设备厂家广泛采用,系统的移动台的最大移动速度为 500mm / s,定位精度可达0.001 mm,点胶的重复精度达到了0.01 mm ,可记录最高 256 组胶滴数据,每组胶滴数量为 4000 滴。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112;TN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硕;王文娥;胡笑涛;;压力对微喷带水量分布的影响研究[J];节水灌溉;2017年06期

2 QIC;;彰显“观看”的魅力 照片打印完全攻略[J];摄影之友;2017年02期

3 吴政文;张学军;;微喷带沿程水头损失的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11年08期

4 邓贵仁;简易微喷滴灌的安装[J];农村新技术;2001年10期

5 吴明华;;户办微喷站 木耳增产多[J];陕西水利;1987年01期

6 吴明华;;安康地区户办微喷蓬勃发展[J];喷灌技术;1988年02期

7 董德仁;微喷技术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初研[J];新疆农垦科技;1989年03期

8 史凤金;钟玉爱;;西瓜微喷试验研究[J];喷灌技术;1989年02期

9 ;果园微喷设备[J];农业知识;2004年23期

10 邸志刚;杨路华;苟万里;王金毅;;薄壁微喷带喷洒宽度模型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超;冯其京;张树道;王裴;;缺陷形状及角度对于铝材料微喷射的影响[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2 李欣竹;王学军;赵信文;吴强;;充气条件下金属微喷混合现象的初步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孙海权;王裴;陈大伟;;汇聚流场下微喷混合的初步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侯丽雅;章维一;;数字化微喷射技术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应用探索[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钧;陈硕;尚智;;热气泡式微喷技术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6 徐辰丁;李晓豁;焦丽;;功率键合图和SIMUL INK在微喷系统仿真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刘军考;郁朋;陈维山;盛明伟;;高粘度压电微喷系统的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辛建婷;;强激光加载下金属材料微喷回收诊断[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2年版)[C];2012年

9 逄燕;刘赵淼;;喉部圆角半径对微喷管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谭;刘赵淼;;Laval型微喷管内气体流动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铭;微喷的特点及适用范围[N];中国水利报;2003年

2 ;膜下微喷技术可节水近7成[N];人民长江报;2006年

3 杨志民 肖海坤;涞水推广微喷技术让菇农笑开花[N];保定日报;2007年

4 宫显义;果园微喷灌溉简介[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9年

5 山海关区水利局 尹桂玲;微喷的特点与适用范围[N];河北科技报;2001年

6 杨清强;近地面微喷专利技术让果农受益[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7 记者 博达 潘姝含;农民自创微喷技术 践行致富带头理想[N];云南经济日报;2013年

8 康浩庭;取长补短巧用园林微喷[N];中国花卉报;2012年

9 记者 雷哲侠 通讯员 李杰;我市推广膜下微喷水肥同步等节水技术[N];运城日报;2009年

10 ;多孔式微喷带在灌溉中的应用[N];山西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罗志伟;液态金属电磁微喷行为及关键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李锴;压电微喷机构耦合特性及喷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许立宁;基于MEMS技术的压电微喷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4 许宝建;生物微喷阵列系统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6年

5 李宗安;基于数字化液滴微喷射的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及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朱国征;微细电火花加工微喷阵列孔孔径一致性及相关装置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曹宇;激光—微笔/微喷直写集成制造MEMS微结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程婷;大功率白光LED照明器件中散热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永祥;基于柔顺机构的微喷射点胶系统设计、建模与实验[D];江西理工大学;2019年

2 任晨亮;基于单目视觉的胶滴微喷体积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高宇;应用于金属3D打印的数字微喷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4 张硕;微喷带水力性能及水量分布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郑迎春;微喷带水力性能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张伟;微喷带灌水均匀度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郑振粮;3D打印按需滴化微喷射关键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杨筠晴;轻小型汽油微喷灌溉机组的应用性能及微喷带喷洒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9 陈永;甘蔗膜下微喷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10 王一博;低水头微喷带喷洒特性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11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711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3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