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基于钢笔直写的微纳米图案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5:43
【摘要】:微纳制造是指微米或纳米尺度功能器件的加工方法,由于加工的功能器件尺度较小,传统机械加工已不能满足加工的需求,所以,微纳制造主要依赖于平面集成加工技术,平面集成加工技术包括薄膜沉积、图形成像和图形转移三部分,其中图形成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影响微纳制造的主要因素。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低成本的图形成像,对微纳制造技术在微纳电子芯片制造及半导体器件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光学曝光和模型复制是图形成像的主要方法,其依赖于掩模板和印模的制造,而掩模板和印模制造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使用寿命较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微纳制造的成本,也使得微纳制造技术工艺更为复杂。针对以上微纳制造在图形成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钢笔直写微纳米图案的方法,并研究设计搭建了一套基于力反馈的笔式自动化直写系统,能够实现高效、低成本、高精度的图形成像。首先,研究了钢笔直写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钢笔特性、直写材料特性、直写基底特性以及直写过程控制对钢笔直写图案性能的影响,在硅片基底上完成了宽度为30μm线条的直写,为钢笔直写微纳米图案化应用于微纳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为改善目前笔式直写自动化程度低、控制精度差的现状,研究设计搭建了基于力反馈的笔式自动化直写系统,系统硬件包括高精度位移台、高分辨率力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卡等,软件控制通过LABVIEW编程实现,包括数据采集程序、运动控制程序和绘图板程序等。位移台可实现实时的力调整控制,可以实现任意图案的连续线条和点阵直写,也通过实验对其各项性能进行了验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笔式直写的自动化程度,为钢笔直写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最后,研究利用麦芽糖作为掩模材料,分别利用物理气相沉积和反应离子刻蚀进行金电极制作和硅片的刻蚀,还利用导电墨水实现了柔性电路的制作,初步验证了钢笔直写应用于微纳制造的可行性,对微纳制造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391.41;TH16
【图文】:

原理图,直写,探针,原理


(a) (b)图 1-1 AFM 探针直写原理自 2000 年开始,ChadA. Mirkin 等人就应用 AFM 探针蘸笔直写做了一系列的研究[3-10],如图 1-2 所示。2000 年,团队对 AFM 探针蘸笔直写沉积次数与沉积图案尺寸的关系做了实验研究,实验分别在金、钛、氧化硅衬底上沉积掩模材料,并对刻蚀后的尺寸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沉积次数与沉积图案尺寸的关系;2001 年,团队又对 AFM 探针蘸笔直写速度对于直写线条尺寸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在带有氧化层的硅片上沉积砷化镓材料,观察砷化镓溶液在基底上的扩散规律;2002 年,团队通过在金、钛、氧化硅和硅衬底上沉积掩模材料,实现了间隙为 12nm-100nm 的两电极的沉积,并最终通过湿法刻蚀实现了图像的转移,最终完成了器件的制作,为 AFM 探针蘸笔直写应用于微纳器件的制造奠定了基础;2003 年,团队通过对 AFM探针接触力以及 AFM 探针运动速度的控制,实现了 45nm 以上多个尺寸的蛋白质微结构制作,除此之外还通过多次沉积,实现了多种蛋白质的分层沉积,为生物芯片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直写,探针,图案,基底


a) (b)图 1-1 AFM 探针直写原理,ChadA. Mirkin 等人就应用 AFM 探针蘸笔。2000 年,团队对 AFM 探针蘸笔直写沉究,实验分别在金、钛、氧化硅衬底上沉比,从而得出沉积次数与沉积图案尺寸的直写速度对于直写线条尺寸的影响做了详细化镓材料,观察砷化镓溶液在基底上的扩化硅和硅衬底上沉积掩模材料,实现了间终通过湿法刻蚀实现了图像的转移,最终写应用于微纳器件的制造奠定了基础;2003M 探针运动速度的控制,实现了 45nm 以上还通过多次沉积,实现了多种蛋白质的分的思路。

氧化铟,电极制作,金电极,探针


图 1-3 MEH-PPV 聚合物纳米线. A. Nelson and W. P. King等人通过在AFM探针表面上沉积,实现了在距离为500nm的两个金电极之间的宽度为100-200nm,厚度为5nm,如图1-4所示,并通现了蘸笔直写在电极制作与修复中的应用[12]。图 1-4 氧化铟沉积rnhard Basnar and Itamar Willner等人,首先通过实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柳;雷霆;裴坚;刘晨江;;有机微纳米材料的设计策略、加工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2年12期

2 ;微纳米材料科技及应用国际高层论坛在我校召开[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3 ;南理工微纳米金属、结构、材料研究工作获支持[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4 尹豪豪;张坤;徐辉雄;;微纳米材料在超声诊疗学中的应用进展[J];肿瘤影像学;2018年05期

5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在微纳米材料与先进制造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6期

6 王圣杰;;浅析无机金属氧化微纳米材料的水热性能[J];中国金属通报;2018年04期

7 梁红莲;徐慧娟;吴华涛;;基于水凝胶模板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微纳米材料的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在微纳米材料与先进制造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J];功能材料信息;2017年06期

9 张晓;解英娟;马佩军;吴志娇;赵谡玲;朴玲钰;;物理混合法制备分级混晶TiO_2微纳米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年10期

10 王玮韬;陈春梅;;SiC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器件应用研究现状[J];科技风;2018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西桥;;微纳米材料手性形貌的形成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贾漫珂;苏贵金;郑明辉;;氧化铁3D微纳米材料在氯代芳烃降解中的应用[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9暨第四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任启鸿;单思聪;杨皓;赵红平;;微纳米材料表面效应的有限元模拟[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东密;郑炎松;;分子的手性对聚集体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丽霞;刘烨煊;苏贵金;郑明辉;;铁基氧化物微纳米材料对六氯苯的降解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梁衍亮;陶占良;陈军;;镁微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电极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庞欢;杜记民;陈静;张江山;;由配合物构筑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材料与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薛亚辉;;微纳米材料力学理论及相关应用[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9 庞欢;杜记民;陈静;张江山;;由配合物构筑多孔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材料与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边浩光;;机械研磨法制造微纳米材料[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河北日报记者 孙占稳 记者 郭京泉;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八个研发中心揭牌[N];廊坊日报;2005年

2 记者 陶泓霖;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确保早日达产达效[N];攀枝花日报;2019年

3 陈育凡;以创新驱动引领科技转型发展[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刘玉梅 本报通讯员 王林 朱国君;许昌学院:古都学府的世纪之春[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学良;新型碳基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葛丹华;金属基微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3 史续典;微生物微纳米生物制造有序排列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衍;金、银微纳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制备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5 张文林;基于柑橘皮渣及果胶的新型微纳米材料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6 王照亮;微纳米尺度材料热物性表征与热输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王玮;金属基、硼基一维微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8 马德崇;半金属铋微纳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卢艳;铋基半导体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张雷;三元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祥;基于4,4’-二苯醚二甲酸的微纳米配合物尺寸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2 谢晓军;Y(Lu)_6O_5F_8基微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及光学性能优化[D];兰州大学;2019年

3 罗昆;基于钢笔直写的微纳米图案化研究[D];烟台大学;2019年

4 闫博;形貌可控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5 陈文

本文编号:2747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747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b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