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三自由度微角位移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7-13 17:18
【摘要】: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学者开始重视微纳定位技术的研究。在微纳定位系统中,微角位移平台主要用于产生微角位移,在遥感卫星、精密加工、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角位移平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以及精度要求不断提高,微角位移平台正朝着高分辨力、大工作行程、三自由度且结构紧凑的研究方向发展。而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设计可以发现,在其他限制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大行程与高分辨力相互制约,现有的角位移平台很难做到两者兼顾;对于三自由度微角位移平台,其功能通常通过子平台堆叠的形式实现,子平台数目会随着微角位移平台自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角位移平台整体结构复杂;因此微角位移平台的结构复杂程度与多自由度两者之间也很难达到平衡。同时,由于三个自由度方向的角位移实现方式存在差异,导致各自由度的角位移分辨力很难达到同一量级,从而导致系统整体的性能指标下降。本课题“三自由度微角位移系统设计与实现”针对三自由度微角位移平台的分辨力与工作行程、整体尺寸与运动自由度数量相互制约,各自由度输出角度分辨力不在同一量级的问题展开研究,设计了一种三自由度分辨力为0.01″、工作行程至少为0~75″、响应频率达100Hz以上、体积尺寸小于100mm×100mm×100mm的三自由度微角位移平台。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微角位移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设计了微角位移平台的整体结构方案。对目前微角位移平台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针对现有微角位移平台中很难同时兼顾高分辨力和大行程、平台整体尺寸和自由度数目相互制约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以压电陶瓷驱动,以柔性铰链为传动机构的三自由度微角位移平台。使所设计的微角位移平台在结构紧凑的前提下能够兼顾输出角位移的工作行程和分辨力。其次,对微角位移平台的柔性机构进行了合理设计。设计了一种采用一维角位移子平台与二维角位移子平台串联形式的微角位移平台,并设计了压电陶瓷预紧结构。基于压电陶瓷特性和平台设计需求选择了微角位移平台中柔性连接机构,并对其进行了刚度分析,得出柔性铰链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再次,对微角位移平台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有限元仿真。通过分析得到了微角位移平台的理论模型,进而推导出微角位移平台运动自由度刚度和整体固有频率的公式并进行计算。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最终确定了微角位移平台的尺寸参数。最后,对微角位移平台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加工并装配所设计的微角位移平台,搭建实验系统并对微角位移平台的角位移行程、角位移分辨力以及动态特性等进行测试,同时对理论和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的差异,分析实验结果存在偏差的原因,以保证微角位移平台性能满足所设计的性能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122
【图文】:

远红外探测器,定位平台,角位移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角位移平台的研究逐渐向多自由度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激光通信等领域中。例如,为满足空间激光通信的Aoki 等人设计了一种由音圈电机驱动的二自由度微位移径的镜子绕垂直恒定点同时绕 X 轴和 Y 轴自由旋转。精度高且响应速度快,角位移精度可以达到 0.206″。高热背景对敏感远红外探测器 HERSCHEL 的影响,Ol设计了一种用于调整光路的由一个电机驱动的角位移定其所承载反射镜口径大小为 32mm×26mm,可以在 0°精度。

定位平台,工程硕士学位,微驱动装置,二次定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二自由度微角位移平台[32],如图 1-2 所示,来实现精密直线驱动,主要由直线微位移机构组成。运用了粗精结合、二次定位的方法后使用角度微驱动装置来实现精定位,此角×2500mm,总质量约为 7.6t,角度微驱动

柔性铰链,压电驱动,微位移,车轮


-2 组合机械式驱动微角定位平台的结铰链成为了微定位研究领域的热点行位移传递。具有结构紧凑、无机以实现纳米量级的定位精度。因然得到了各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Simon G.Alcock 等人于 2015 年由度旋转平台[33],如图 1-3 所示铰链部分,一个角度编码器和一个压电元件在车轮型柔性铰链的内分相对于固定的外部部分旋转,在 1442″行程内的角度分辨力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飞;李耀明;马征;唐忠;周蓥;徐立章;;三自由度风筛清选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8年06期

2 周琪,邵仁玉;平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正解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赵恒华,唐晓初,王墅;三自由度虚轴机床作业空间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吴展,李桥梁,骆海峰,吴洪涛,朱剑英;新型三自由度并联机床及其运动学模型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韦晓庚;顾之久;;泡沫黄夹克管三自由度纠偏机[J];石油工程建设;1988年05期

6 本刊记者;;三自由度电动上臂假手通过鉴定[J];医疗器械;1988年01期

7 梁天培,冯海X;三自由度机械臂的继电式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89年02期

8 张二力;三自由度机器人机械关节设计[J];机器人;1989年04期

9 黄声华,陶醒世,林金铭;三自由度球形电机的发展[J];电工电能新技术;1989年01期

10 张德铨;陈佩娟;罗永昭;周建;;三自由度切换法肌电信号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长春;余丽霞;宋影松;;三自由度模拟支撑致稳平台系统设计及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危常明;喻俊志;;一种具有三自由度鳍肢的机器海豚的机构设计与实现[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3 曹清林;吴朝阳;周井玲;洪小南;沈世德;;含有三移动副的镗铣类平面虚拟轴机床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志荣;黄卫青;;圆柱形三自由度超声电机输出性能的仿真设计[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胡开业;赵宾;丁勇;姜荃华;;基于三自由度方程的集装箱船参数横摇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17年

6 汪健龙;;三自由度冲击碰撞系统的动力学分析[A];2015年第五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制造2025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5年

7 喻文焕;;一类弹性机器人的最优控制[A];1993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C];1993年

8 何学军;张良欣;张琪昌;;三自由度横向补给系统高架索的面内振动[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9 张杰;潘金柱;才义;徐明;黄兴中;;高速风洞三自由度动导数试验技术攻关[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C];2017年

10 张妍;王怀磊;;斜拉桥索-面-塔三自由度振动模型及其1:2内共振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董春蕾;山东科学院研制成功并下探测救援机器人[N];中国技术市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丽;车辆三自由度平面运动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及控制策略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2 代小林;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克敏;基于虚拟现实的机器人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姚太克;一类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特性研究与优化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倪远;基于柔性铰链的位移放大机构及三自由度调姿平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刘湘琪;三自由度电液伺服机械臂运动控制策略研究及其实现[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7 高振;空间三自由度并联/混联机构构型、性能与若干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吴孟丽;一种新型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设计理论与方法[D];天津大学;2007年

9 李祺;一种三自由度并联动力头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崔聪;基于距离传感的球关节三自由度运动姿态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梅玉恒;基于HyTest的三自由度加载控制方法试验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南芳;三自由度微角位移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郑雪梅;三自由度加载系统高精度加载控制方法试验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刘婷婷;三自由度球形电机相对坐标变换与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年

6 何威;永磁混合驱动式三自由度电机的设计与分析计算[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7 席金强;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动机静态转矩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8 韩鹏娜;三自由度跟瞄平台的稳定跟踪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9 何开拓;平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分析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0 俞剑敏;电动三自由度运动平台分析及模态空间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53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753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1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