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含动摩擦两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6:30
【摘要】:冲击振动与摩擦振动不仅大大缩短了机械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系统稳定性和工作效率,而且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深入研究摩擦力作用下的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对实现各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分析与稳定性控制,以及参数的工程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在单自由度系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摩擦环境、支撑条件、限位边界条件等因素,且将Dankowicz和LuGre两类动摩擦模型作为摩擦来源,分别建立了两自由度含摩擦对碰振动系统以及两自由度含摩擦双侧约束系统。对系统方程进行无量纲处理,借助R-K算法对系统进行数值求解。通过系统相图、时间历程图、分岔图以及滑移分岔图等数值仿真结果,对系统动力学分岔演化、粘-滑以及颤碰振动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双参平面内的参数域分布,研究了关键参数对系统粘-滑、颤碰振动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针对所建立的含动摩擦两自由度对碰振动系统,分别将Dankowicz和LuGre两类动摩擦模型作为系统的摩擦来源,分析了系统的运动状态,且在给定系统参数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以及振动特性。研究发现:动摩擦力作用下,系统低频区为粘-滑振动与颤碰振动发生的主要区域,为波纹状分岔结构,颤碰次数与波纹条数相对应,存在幅值跳跃以及周期性分岔行为、且均存在完全颤碰振动与不完全颤碰振动。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大,系统粘-滑振动逐渐减弱,完全颤碰振动弱化为不完全颤碰振动,且逐渐转变为中频区的单次碰撞振动;中频区域通常为稳定的无粘-滑、无颤碰的单次碰撞振动区,存在幅值跳跃现象;高频振动区,系统无粘-滑、颤碰振动行为,系统存在Hopf分岔、周期倍化与退化分岔、幅值跳跃、阵发性混沌、周期泡等丰富的动力学分岔演化形式。碰撞冲击导致系统运行速度发生跃迁,摩擦力突变,且粘滞振动状态下,系统动态平衡。系统全局由穿越滑移轨线与粘滞振动带转换引发穿越滑移分岔、切换滑移分岔、擦边滑移分岔以及多滑移分岔。选定参数平面内,系统粘-滑振动与颤碰振动随着参数的变化产生振动区域的增减;但系统粘-滑、颤碰振动对于不同的系统参数存在不同强弱的敏感性。特定参数条件下,相邻振动区域之间存在交叉振动区,使得系统振动复杂且敏感。针对考虑双侧刚性约束的含动摩擦两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研究Dankowicz和Lu Gre两类动摩擦作用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岔行为以及颤碰、粘-滑振动特性。研究表明:激振频率控制下的系统分岔行为存在同样的区域分割特性;两侧刚性约束处均存在完全颤碰振动;系统粘-滑、颤碰振动对于不同的系统参数同样存在不同强弱的敏感性,且同样存在交叉振动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113.1
【图文】:

示意图,分岔,滑移,示意图


此映射的优点是可以准确描述含摩擦系统的粘界 : 0BXV ,可表示为:PS : 分岔(Sliding Bifurcation)rdo 定义了四种滑移分岔(Sliding Bifurcation),来揭示系存现象。粘滞振动将系统空间划分为两部分: BS X V :1和:穿越滑移分岔(crossing-sliding bifurcation),为第一类滑越空间分割面。:擦边滑移分岔(grazing-sliding bifurcation),即系统滑移:切换滑移分岔(switching-sliding bifurcation),即系统经态。:多滑移分岔(multi-sliding bifurcation),即系统振动为前

模型图,传送带,单自由度,模型


统、轮轨接触系统、金属切削系统等,建引起的振动。完成系统建模后,则需要进一,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摩擦模型以及考虑接触表面实际因素的动态摩擦模损量以及接触材料等。动摩擦模型由于其动态特性的还原,成为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型是将机械系统各运动部件简化为具有质化为弹簧与阻尼连接,来构建实际系统的擦系统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为系统,如图 2.1 所示。方程驱动:fM X CX KX F 。

模型图,对碰,两自由度,振动系统


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碰撞的摩擦碰撞振动系统。如破碎锤、冲击夯等为代表的装置。同时充分考虑机械部件的支撑条件,以及内部衬套擦因素,构建含摩擦两自由度对碰振动系统模型。owicz 动摩擦两自由度对碰振动系统建模如图 2.2 所示。振子1M 在切向简谐激励 sin()1P t 以及法常速bV 运行的传送带上,且通过非线性弹簧阻尼连接在左激励 sin()2P t 作用下在地面上运动,右侧通过非线性1X 与振子2M 的位移2X 相差D时,两振子发生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启韶;;《碰撞振动与控制》评介[J];振动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2 金栋平,胡海岩;碰撞振动及其典型现象[J];力学进展;1999年02期

3 乐源;缪鹏程;;一类碰撞振动系统的激变和拟周期-拟周期阵发性[J];振动与冲击;2017年07期

4 王文博;黄延凯;;单自由度双侧非对称碰撞振动系统在高斯过程下的稳态响应[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年04期

5 牛天宇;;摩擦碰撞振动系统的力学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6 姜春霞;边红丽;赵琳燕;侍玉青;;一类摩擦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振动特性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7 韩俊福;;一类单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的混沌与最优碰撞[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3年03期

8 罗冠炜,褚衍东,苟向锋;一类碰撞振动系统的概周期运动及混沌形成过程[J];机械强度;2005年04期

9 韩维,胡海岩,金栋平,侯志强;双摆与单侧刚性约束面之间的斜碰撞振动[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3期

10 姜春霞;邬开俊;;一类摩擦碰撞振动系统动力学行为的数值研究[J];信息通信;201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红梅;丁千;;斜碰撞振动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乐源;谢建华;;对称性碰撞振动系统的余维二分岔[A];第六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乐源;谢建华;;具有双侧约束的多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4 罗冠炜;谢建华;;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与奇异性[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5 韩维;胡海岩;金栋平;侯志强;;斜碰撞振动研究的若干进展[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韩维;胡海岩;金栋平;侯志强;;双摆与单侧刚性约束面之间的斜碰撞振动[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金栋平;韩维;胡海岩;;两自由度斜碰撞振动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8 吴禹;朱位秋;;泊松白噪声激励的多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的平稳响应[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徐洁琼;;具有双侧约束碰撞振动系统的擦边余维二分岔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10 王军;;综合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法的摩擦片碰撞振动模拟[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贵东;一类典型碰撞振动系统的随机动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伍新;几类碰撞振动系统的分岔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3 李超;一类碰撞振动系统的响应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丁旺才;多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的环面分岔与混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乐源;多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的对称性、分岔与混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韩维;斜碰撞振动系统动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7 黄冬梅;典型碰撞振动系统和实幂率隔振系统的随机动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翟红梅;汽轮机自带冠叶片斜碰撞振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9 初世明;旋转柔性带冠叶片碰撞振动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李伟达;基于碰撞与粘滑复合驱动的微小型机器人移动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江涛;含动摩擦两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2 王林轩;列车含间隙碰撞系统的动力学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3 王丹;碰撞振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4 薛珊;一类碰撞振动系统中的不连续动力学行为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李贵杰;双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的颤振与擦边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6 王志谦;随机因素下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段洁;带冠叶片斜碰撞振动的动力学和减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肖化q

本文编号:2776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776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d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