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基于玻纤映射的螺栓连接损伤分析及承载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20:04
【摘要】: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医疗、汽车、机械装备和电子电器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得益于其质轻高强、易于成型、可设计性强、易于实现零件模块化生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零部件采用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螺栓连接是复合材料连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连接方式,由于螺栓连接开孔引起应力集中,连接处往往是连接部件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进行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螺栓连接损伤分析与承载性能研究对提高连接件整体结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在行业内对复合材料注塑件的结构分析鲜有考虑纤维取向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continuum(MTC)理论建立代表性体积单元(RVE)并将单元内的应力、应变分解到各组分材料中,通过组分材料的应力、应变变化预测复合材料的损伤及失效过程。基于此材料模型,将模流分析获得的基体、玻纤材料属性、纤维取向信息与材料的拉伸、压缩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结构分析所需的基体、纤维弹塑性参数,最后将拟合结果映射到结构分析模型中,避免了建立完全的微观机械力场模拟模型,大大提高了分析的效率。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首先对PA6 GF30材料注塑样条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然后对样条进行纤维映射及拉伸实验仿真分析,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材料分解、玻纤映射、材料参数拟合、损伤失效分析的联合仿真分析方法能有效解决注塑件模流分析与结构分析的延续性与准确性问题,同时提高了仿真分析的效率。最后,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对螺栓连接失效模式与承载性能进行研究,考察端径比(E/D)、宽径比(W/D)、厚径比(T/D)、螺栓孔间隙、预紧力等对螺栓连接失效模式及承载性能的影响。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结果,通过极差分析及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对连接性能影响大小依次为:宽径比、厚径比、端径比、预紧力、螺栓孔间隙。理想的连接参数为:宽径比4,端径比3,厚径比0.8,螺栓孔间隙越小对承载性能越有利,增大螺栓预紧力有助于提高连接承载力,但预紧力不应超过2000N。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131.3
【图文】:

示意图,连接方式,示意图,机械连接


硕士学位论文图1.1 常见复合材料胶接连接方式示意图1.2.2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对于较厚的、需要满足可拆卸要求的连接件,应选择承受力较大的机械连接方式,机械连接由于其较高的可靠性、易拆卸性等优点,得到广泛地使用。与胶接相比,机械连接需要在复合材料上开孔通并过螺栓或铆钉等金属紧固件进行紧固,因此容易在孔周围出现应力集中和由于金属硬度较大而把复合材料连接板表面及内部结构压坏导致连接性能下降的情况。常见的复合材料机械连接主要连接方式有如下图1.2所示:图1.2 常见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方式示意图1.2.3 复合材料混合连接当然,有时为了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密封性,通常选择胶接与机械连接同时使用的混合连接。混合连接兼具胶接与机械连接的优点,实现两种连接方式之间的互补,可以缓解螺栓孔周围的应力集中,提高连接的强度。需要指出的是,复合材料混合连接中仅当螺栓连接强度大于胶接强度时螺栓连接才会起作用

示意图,机械连接,复合材料,方式


因此容易在孔周围出现应力集中和由于金属硬度较大而把复合材料连接板表面及内部结构压坏导致连接性能下降的情况。常见的复合材料机械连接主要连接方式有如下图1.2所示:图1.2 常见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方式示意图1.2.3 复合材料混合连接当然,有时为了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密封性,通常选择胶接与机械连接同时使用的混合连接。混合连接兼具胶接与机械连接的优点,实现两种连接方式之间的互补,可以缓解螺栓孔周围的应力集中,提高连接的强度。需要指出的是,复合材料混合连接中仅当螺栓连接强度大于胶接强度时螺栓连接才会起作用,否则,螺栓连接在混合连接中无增强作用。1.2.4 复合材料连接特点在复合材料的连接设计中,采用哪种连接方式要视其具体使用条件与各连接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常用结构,钢铁材料,基本参数


如常见的手糊、注塑、模压、纤维缠绕、拉挤等。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汽车、海洋工业等方面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图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表2.1为常用结构材料基本参数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与传统钢铁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约为钢材的1/5,为铝合金的1/2,同时其比强度与比模量均远高于二者。表 2.1 常用结构材料基本参数材料弹性模量GPa抗拉强度MPa密度g·cm-3比刚度GPa/(g·cm-3)比强度MPa/(g·cm-3)钢 206 1200 7.8 26.0 153铝合金 72 420 2.7 26.0 151钛合金 117 1000 4.5 26.0 222SMC 10 100 1.9 5.3 53LFT 14 200 1.4 10.0 146玻纤(单向板)48 1245 2.0 24.0 623T300碳纤维(单向板)130 1760 1.6 81.0 1100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夏燕;万舟;李进;唐高峰;;ANSYS Workbench软件中两种螺栓连接仿真方法的研究[J];机械制造;2017年06期

2 朱正德;;汽车制造业螺栓连接的装配质量控制[J];重型汽车;2010年04期

3 王恒涛;;拧紧螺栓的学问[J];内燃机;1987年02期

4 黎寿呈;;用揉好的磨料陶土去除零件内部毛刺[J];机械制造;1989年09期

5 张惟毅;;改进管模合口连接方法的设想[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9年03期

6 崔兆彦;徐明;陈忠范;王飞;;重组竹钢夹板螺栓连接承载力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9年01期

7 郭程;邵旭东;申鼎宇;;桥面结构中螺栓连接带的弯拉受力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18年01期

8 刘通;许希武;林智育;;复合材料厚板单钉螺栓连接强度研究[J];机械强度;2017年02期

9 沈诣;洪荣晶;高学海;陈捷;王华;;大型结构的螺栓连接有限元简化方法与验证[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8期

10 卢萍;王宁;陶俊林;刘信恩;;基于声发射技术对螺栓连接结构微动磨损影响因素的研究[J];摩擦学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亚宁;张建宇;;预紧力对复合材料螺栓连接强度的影响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刘中珩;;高强度摩擦螺栓连接实验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三)--金属结构[C];1984年

3 万强;肖世富;张方举;何鹏;;螺栓连接结构冲击实验不确定性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忠富;张方举;;螺栓连接结构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龚愉;赵丽滨;;复合材料螺栓连接强度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尹益辉;余绍蓉;;轴向载荷下螺栓连接结构变形和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7 陈驹;陈勇军;倪勇;;孔距对螺栓连接的影响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锅炉钢结构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任利杰;郭小华;李晓东;;锚固螺栓检测技术探讨[A];《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9 张超;张建宇;赵丽滨;;温度对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强度影响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0 姜东;史勤丰;吴邵庆;费庆国;;基于薄层单元的螺栓连接结构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何椿 通讯员 赵毅;飞机螺栓为什么在超高冲击力下也不松动[N];大飞机报;2018年

2 姚兵兵;如何正确适用等同原则[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元欣;CFRP螺栓干涉连接结构预紧行为及静强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长喜;复合材料层合板螺栓连接挤压性能表征分析及夹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何联格;柴油机关键件螺栓连接组合结构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周银华;非线性本构在复合材料多钉螺栓连接结构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5 李欣;内燃机特征载荷作用下紧固面微动疲劳损伤机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孙德林;螺栓连接结构能耗机理及预示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李贤;端板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郭历伦;含螺栓连接复杂结构的冲击响应与破坏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9 刘建华;轴向激励下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廖昕;机床螺栓结合面力学特性机理研究与应用[D];东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磨承杰;基于玻纤映射的螺栓连接损伤分析及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于香宇;螺栓连接平板稳态热滑移及非连续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刘礼;钢框架新型全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4 吴婧婧;温度和湿度对复合材料螺栓连接强度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5 梅俊杰;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的数值分析与强度预测[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王传华;螺栓连接结构松脱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7 李海科;基于降阶模型的螺栓连接结构模型修正[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张yN;复合材料单剪螺栓连接的二次弯曲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姚烨;复合材料螺栓连接渐进失效分析与强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10 裴宜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失效强度数值计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5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805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