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空气静压球面轴承设计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08:44
   空气静压轴承具有高精度、无摩擦等独特优点,其中球面轴承能够同时承受径向和轴向负载,具有三个转动自由度和自动调心等优点。因此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降低装配难度,以利于提高主轴的回转精度,这使它在精密加工及检测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为了掌握空气静压球面轴承的数值分析方法、结构设计和制造装配等关键技术,初步具备研制空气静压球面轴承的能力,本文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点发展基金“高精度空气静压主轴设计制造技术研究”的资助下,对空气静压球面轴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以气体润滑理论为基础,从一般形式的Reynolds方程出发,结合球面轴承的结构特点,建立了空气静压球面轴承的稳态数学模型:推导了球面轴承无量纲形式Reynolds方程;提出了以MATLAB PDE工具箱为求解器迭代求解球面轴承Reynolds方程的计算方法;对MATLAB PDE工具箱进行二次开发,编制了计算球面轴承性能的软件系统;根据数值仿真结果研制了一套基于空气静压球面轴承的主轴样机。 通过坐标变换将三维球面气体润滑问题转化为二维矩形平面问题,再将球面轴承的Reynolds方程变换成标准的椭圆型偏微分方程形式,并由此在MATLAB中编制了球面轴承性能计算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采用对剖迭代思想来确定母线边上的压力,通过质量流量相等计算整个平面的压力分布,进而积分得到球面轴承的承载力和刚度。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空气静压球面轴承在不同供气压力、平均气膜间隙、节流孔孔径、节流孔孔数、球面轴承面对z轴的张角下轴承的静态性能。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轴承的承载力和刚度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平均气膜间隙的减小、节流孔孔数的增多而增大,随着节流孔孔径和球面轴承张角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极大值。 利用数值仿真结果优化了球面轴承的结构参数,采用对置双半球空气静压球面轴承方式设计了一套可调球心距的主轴样机。构建了空气主轴样机系统的测试平台,对轴承在不同供气压力、平均气膜间隙和预偏心下的静态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供气压力为0.4MPa、平均气膜间隙为15μm、预偏心量为10μm、节流孔孔径为0.2mm、节流孔分布为双排8孔、球面轴承面对z轴的张角为16°的情况下,实验测试得到轴承最大的轴向和径向承载力大于250N、刚度大于40N/μm。实验测得结果的变化规律与数值仿真结果相同,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静态性能的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空气静压球面轴承的静态数学模型是正确的,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是可信的,设计的主轴样机基本合理,基本掌握了空气静压球面轴承的设计技术。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为改善空气静压球面轴承的性能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球面轴承的设计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学位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TH133.3
【部分图文】:

轴承间隙,压力分布,理论计算


3.4.1压力分布在计算轴承静态性能时,一般先解出压力分布,然后对压力积分进而求得承载力和刚度。如图3.5所示,为供气压力Ps=0.6MPa,径向偏心率£ =0.3,轴向偏心率月 =0.4,气膜间隙ho=10娜时计算出的空气静压球面轴承展开成平面后无量纲气膜压力P的三维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小孔流出的高压气体,向四周急剧减小。在两排孔的中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稳压区,由于这部分区域面积较大且压力相对较高,球面轴承的承载力主要是由这部分产生。而在轴承两端,气膜压力剧减至与外界大气相等。这也相当好的解释了后面的某些分析结果。图3.5轴承间隙内理论计算的压力分布 Ps=0.6MPa

偏心率,轴向刚度,轴向,供气压力


空气静压球面轴承设计技术研究3.4.2供气压力对静态性能的影响图3.6、图3.7为理论计算的不同供气压力下轴承承载力F(N)、刚度K(N小m)轴向偏心率£l、径向偏心率。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大,承载和刚度相应增大。承载力随偏心率增大而增大,两者在很大范围内基本成线性关系。总体趋势上看轴向刚度随偏心率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存在极大值。而径向刚度随偏心率大逐渐减小,同径向轴承相近。轴向偏心率与承载力的关系轴向偏心率与轴承刚度的关系

偏心率,径向,承载力,轴向


同径向轴承相近。轴向偏心率与承载力的关系轴向偏心率与轴承刚度的关系1000800一Ps二O.4MPa~Ps,O石MPa一刊于-Ps二0.6MPa运600只撰喝400200贴0.20.4轴向偏心率0.60.8Ps,0.4MPaPs,0.SMPaPs二0.6MPa

本文编号:2815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815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