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轴器几何参数对其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部分图文】:
图2所示。图1联轴器结构图2联轴器安装图与联轴器的刚度相比,联轴器连接的两轴刚度很大,可以假设连接的两轴是完全刚性的。在联轴器上建立坐标系O-XYZ,在轴1上建立坐标系o-xyz。设轴2固定不动,轴1相对理想位置的偏差即为安装误差。设联轴器的安装误差分别为轴向安装误差f1,径向安装误差f2,偏摆安装误差f3。联轴器通过周围的八个悬臂产生弹性变形补偿两轴的安装误差,对联轴器上任意一小单元e,其变形Ti{}'e可以表示为:Ti{}'e=[δ'xi,δ'yi,δ'zi,θ'xi,θ'yi,θ'zi]其中,δ'xi、δ'yi、δ'zi、θ'xi、θ'yi和θ'zi分别表示单元e沿联轴器坐标系O-XYZ三轴方向的位置误差及绕三轴的姿态误差。联轴器的变形引起轴1的位姿变化,表示为:Ti=[δxi,δyi,δzi,θxi,θyi,θzi]其中,δxi、δyi、δzi、θxi、θyi和θzi分别表示轴1沿坐标系O-xyz三轴方向的位置误差及绕三轴的姿态误差。该联轴器用于精密的仪器仪表上,一方面,联轴器要补偿两轴的安装误差,另一方面,要精确地传递转角。所以对联轴器的基本性能要求是在补偿安装误差的同时能精确地传递转角。令:λzi=θzifi(i=1,2,3)(1)则λzi表征了联轴器在补偿安装误差fi过程中引起转角误差的程度,称为联轴器的传递误差度。λzi越小,则表明联轴器补偿安装误差引起的转角误差越小,传递转角性能越好。其中,λz1表征轴向传递误差度,λz2表征径向传递误差度,λz3表征偏摆传递误差度。2建立有限元模型2.1几何模型与材料属性根据工程实际模型以及上面的假设建立几何模型。
图2所示。图1联轴器结构图2联轴器安装图与联轴器的刚度相比,联轴器连接的两轴刚度很大,可以假设连接的两轴是完全刚性的。在联轴器上建立坐标系O-XYZ,在轴1上建立坐标系o-xyz。设轴2固定不动,轴1相对理想位置的偏差即为安装误差。设联轴器的安装误差分别为轴向安装误差f1,径向安装误差f2,偏摆安装误差f3。联轴器通过周围的八个悬臂产生弹性变形补偿两轴的安装误差,对联轴器上任意一小单元e,其变形Ti{}'e可以表示为:Ti{}'e=[δ'xi,δ'yi,δ'zi,θ'xi,θ'yi,θ'zi]其中,δ'xi、δ'yi、δ'zi、θ'xi、θ'yi和θ'zi分别表示单元e沿联轴器坐标系O-XYZ三轴方向的位置误差及绕三轴的姿态误差。联轴器的变形引起轴1的位姿变化,表示为:Ti=[δxi,δyi,δzi,θxi,θyi,θzi]其中,δxi、δyi、δzi、θxi、θyi和θzi分别表示轴1沿坐标系O-xyz三轴方向的位置误差及绕三轴的姿态误差。该联轴器用于精密的仪器仪表上,一方面,联轴器要补偿两轴的安装误差,另一方面,要精确地传递转角。所以对联轴器的基本性能要求是在补偿安装误差的同时能精确地传递转角。令:λzi=θzifi(i=1,2,3)(1)则λzi表征了联轴器在补偿安装误差fi过程中引起转角误差的程度,称为联轴器的传递误差度。λzi越小,则表明联轴器补偿安装误差引起的转角误差越小,传递转角性能越好。其中,λz1表征轴向传递误差度,λz2表征径向传递误差度,λz3表征偏摆传递误差度。2建立有限元模型2.1几何模型与材料属性根据工程实际模型以及上面的假设建立几何模型。
蹦芫?返卮?葑?恰A?λzi=θzifi(i=1,2,3)(1)则λzi表征了联轴器在补偿安装误差fi过程中引起转角误差的程度,称为联轴器的传递误差度。λzi越小,则表明联轴器补偿安装误差引起的转角误差越小,传递转角性能越好。其中,λz1表征轴向传递误差度,λz2表征径向传递误差度,λz3表征偏摆传递误差度。2建立有限元模型2.1几何模型与材料属性根据工程实际模型以及上面的假设建立几何模型。联轴器上面的安装孔影响网格划分且对有限元分析结果影响不大,所以去掉了安装孔。如图3所示。轴1和轴2模拟为刚体,设置其弹性模量的值为极大值,联轴器的材料与实际相同,各零件的材料属性见表1。本文不考虑接触面的影响,所以将轴1、轴2和联轴器的接触面均采用粘接处理。表1材料属性名称弹性模量(MPa)泊松比联轴器2.06e50.285轴11e100.2轴21e100.22.2坐标系与边界条件如图4所示,轴1的上端面作为xoy平面,轴1轴线为z轴,建立右手坐标系。(1)约束根据联轴器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轴2的底面施加固定约束,如图4所示。(2)载荷根据联轴器的实际安装环境,模拟联轴器受到轴向、径向和偏摆安装误差,轴1受到的位移载荷等于安装误差:①轴向:在轴1上施加沿z轴正向的位移载荷f1。②径向:在轴1外圆面沿径向施加位移载荷f2。为了模拟轴1运动过程的径向误差,在xoy平面0~90°内每隔15°施加径向位移载荷。③偏摆:在轴1上表面圆周对径处两节点分别施加沿z轴正向和负向的位移载荷f3(注:本文采用轴1上表面向下或向上倾斜的最大距离作为偏摆安装误差,设轴1半径为r,则偏摆角为arctanf3()/r)。与径向位移载荷相同,在xoy平面0~90°内每隔15°施加偏摆位移载荷。图3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袁胜万;寸花英;李江艳;余正斌;;大型精密回转工作台传动性能分析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年03期
2 刘子良;姚红良;李凌轩;闻邦椿;;膜片联轴器的横向刚度计算方法[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年02期
3 王开奇;孙长江;徐鹏;;膜片联轴器膜片结构强度分析研究[J];江苏船舶;2011年02期
4 泽山龙仁;;联轴器的新技术动向[J];现代制造;2008年23期
5 何玉林;廖晖;杜静;郑谦;;膜片联轴器的膜片强度疲劳有限元分析[J];机械与电子;2008年05期
6 卫冬生;徐筱欣;钟凯;;大功率膜片联轴器扭转刚度计算研究[J];机械传动;2006年06期
7 潘汉军,刘娅,陈进;关于联轴器对中误差的几个问题[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04期
8 段颖辉;新型精密弹性联轴器的设计[J];机械工程师;2004年02期
9 邓文和;;精密联轴节角传递误差分析与测试[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山;赵波;冯金强;姜来举;;膜片联轴器扭转特性实验研究[J];化工机械;2017年02期
2 王尚;王德伦;邱俊;;联轴器几何参数对其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7年03期
3 刘恒山;董惠敏;王德伦;王西伟;;直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与偏差对传动精度影响[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6年04期
4 申屠留芳;孙成龙;赵庆佳;张炎;;综合工况下关节叠片联轴器的接触有限元分析[J];机械强度;2016年02期
5 刘景明;闫兵;;膜片式联轴器结构对其扭转刚度的影响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6年01期
6 白普俊;薛娜;刘松涛;宋涛;李金和;;基于激光追踪仪的精密转台角度标定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7 吴迪;李朋超;廉哲满;;基于ANSYS WORKBENCH膜片联轴器的模态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6年01期
8 张希;静波;李富才;;转子扭振与故障模拟多功能试验台设计[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5年06期
9 马晓艳;;基于Ansys workbench的联轴器膜片响应曲面优化[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5年06期
10 顾勇;吴刚;闫哲;;前置泵膜片联轴器疲劳失效原因分析[J];华电技术;201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梅;刘更;周建星;佟瑞庭;;考虑啮入冲击作用下减速器的振动噪声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3年13期
2 郜浩冬;张以都;吴琼;高相胜;;汇流传动齿轮-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3年08期
3 朱才朝;罗召霞;刘明勇;肖宁;;新型定轴摆轮减速传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周标;李琳;;金属挠性膜片联轴器的动静复合应力分析[J];机械传动;2009年04期
5 何玉林;廖晖;杜静;郑谦;;膜片联轴器的膜片强度疲劳有限元分析[J];机械与电子;2008年05期
6 韩林山;谭群燕;沈允文;董海军;竹振旭;;间隙及转矩对2K-V型传动装置传动精度的影响[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年08期
7 卫冬生;徐筱欣;钟凯;;大功率膜片联轴器扭转刚度计算研究[J];机械传动;2006年06期
8 申屠留芳,张相炎;四孔关节联轴器叠片强度综合计算的研究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9 李增光,周瑞平;船用膜片联轴器弯曲刚度计算[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10 刘娅,潘汉军;激光对中仪的测量原理与算法分析[J];光学仪器;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彩絮;联轴器孔与轴配合的选择[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1年09期
2 王玉良;永磁联轴器的系列化[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2年06期
3 靳光法;几种新型联轴器[J];机械工程师;2002年01期
4 舒家骏;陈永昌;;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联轴器[J];装备机械;2003年01期
5 刘利东;几种新型联轴器简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年03期
6 吴晓红;新型高弹联轴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3年03期
7 陈松,徐文峰;浅谈泵用联轴器的选型[J];水泵技术;2003年05期
8 骆红 ,阮忠唐;联轴器相关标准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4年10期
9 ;便捷可靠的飞轮联轴器[J];现代制造;2005年09期
10 开天;正确选用联轴器[J];现代制造;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美令;不对中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机理及其振动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王学锋;滑移型三叉式联轴器的抗磨损结构及其润滑特性[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广;转子—联轴器—轴承—隔振器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申屠留芳;关节轴承式叠片联轴器的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新星;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特性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朱华卫;液体粘性联轴器特性及其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景明;高速柴油发电机组轴系联轴器参数匹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刘文俊;MW级风电联轴器装配工艺及仿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宋健;机车牵引齿轮用端齿联轴器的参数计算与强度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6 郑成龙;考虑声—固—热耦合影响的盘式可调速永磁联轴器降噪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欧国威;联轴器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8 张秀秀;基于粘性联轴器的新型电驱动防滑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邰志恒;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设计与优化[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尤文;基于计算机模拟仿真的联轴器—转子系统力学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4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85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