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基于几何代数和应变能的并联机构静刚度建模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0-11-09 10:29
   面向航空等领域大型整体结构件高精度高效加工对并联机构的重要需求,本文系统研究了并联机构的静弹性刚度建模方法以及运动学性能和刚度性能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全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了基于应变能和几何代数的考虑杆件和关节柔度的静弹性刚度模型。首先,利用几何代数方法分析得到了各个分支包含约束力和驱动力的扩展约束力子空间。其次,利用材料力学和空间力系平移定理得到了分支中各杆件和关节的应变能解析表达式,并进一步汇总得到了分支的总应变能,通过卡式第二定理得到了与扩展约束力子空间对应的紧凑分支刚度矩阵。最后通过变形协调方程得到了机构的总体刚度矩阵,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修订的矩阵位移法(MSA)梁单元刚度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旋转铰、万向铰和球铰的刚度矩阵在自身铰空间的解析表达式。首先,针对传统的MSA方法忽略剪切变形对杆件刚度性能影响的弊端,本文综合考虑了杆件的轴向拉压、剪切、弯曲和扭转的复合弹性变形,基于应变能和卡氏定理得到了悬臂梁的刚度矩阵。其次,通过变形协调条件得到了无约束杆件的刚度矩阵。最后通过矩阵位移法得到了铰链刚度矩阵的解析表达式,并通过有限元模型验证了刚度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了考虑刚度矩阵非对角线元素耦合作用的综合刚度性能指标,解耦了线刚度和角刚度,具有明确的物理量纲和物理意义,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到了给定位形下的最大和最小刚度及其对应方向。为了对比本文提出的综合刚度指标和对角线刚度指标的不同,本文提出了分歧指标,其反映了非对角线元素的耦合作用对刚度性能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了非对角线元素的耦合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本文基于多目标博弈优化算法、NSGA-Ⅱ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对2UPR-RPU并联机构分别进行了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首先,考虑规则工作空间体积、运动/力传递性能和刚度性能作为目标函数,得到了各目标函数的四维切片分布图。其次,给不同目标函数赋予不同的权重因子,将多目标转化为一个综合目标,得到了综合目标在不同权重因子下的最优值。最后,分别基于三种算法得到了2UPR-RPU并联机构多目标的pareto前沿,实现设计参数的优选。本文研究成果对并联机构静弹性刚度建模和多目标性能优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对推进并联机构装备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H112
【部分图文】:

航天器对接,并联机床


大学推出了 6-SPS 并联机床,2002 年清华大学动并联机床(如图 1.7 所示)。国家非常重视机业快速健康发展。在搅拌摩擦焊领域,搅拌摩美国波音公司最早成功应用,搅拌摩擦是一种

航天器对接,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


ABBFlexPicker机器人

航天器对接,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


M-3iA机器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冬福;罗玉峰;石志新;何新勇;刘杰;;一平移三转动并联机构型综合及分类[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6年06期

2 赵延治;曹亚超;梁博文;赵铁石;;一类恒定雅可比矩阵移动并联机构的判定与综合[J];机械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3 黄亮;林光春;黄亚太;刘思佳;;三自由度并联机构(3SPS-3SRR)的位置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7年11期

4 刘延斌;张彦斌;;三种无内部奇异的平面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及其性能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年09期

5 余蔚荔;;空间三转动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和刚度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7年15期

6 李培;周道鸿;;基于ANSYS的3-RPS型柔顺并联机构的运动仿真[J];科学家;2016年15期

7 范建华;崔建昆;朱心平;;求驱动为转角的平面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方法[J];机械传动;2013年04期

8 ;第三届并联机构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会议征文通知[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6期

9 ;第三届并联机构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会议征文通知[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8期

10 ;第三届并联机构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会议征文通知[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冠宇;基于单元体机构的可重构并联机构设计及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王冰;一类可重构并联机构的结构分析与综合[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3 吕伟;基于绳牵引并联机构的六自由度波浪补偿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4 杨超;基于几何代数和应变能的并联机构静刚度建模与优化[D];浙江理工大学;2019年

5 刘晓飞;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6 许华旸;一类2R1T并联机构构型综合与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7 吴小勇;基于PP副的并联机构性能分析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8年

8 刘洋;含平面分支耦合约束力并联机构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9 毛冰滟;基于群智能优化算法的并联机构位姿标定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10 田春旭;广义并联机构的构型设计方法与运动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崇灯;一种并联机构力加载平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及控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许剑利;基于并联机构的压纹机机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3 龙帅;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模态空间控制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刘珍珍;基于双目视觉的3-PRS并联机构位姿检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年

5 苏荣海;基于并联机构液压支架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6 纪鹏;基于3-RPS/SS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雷达承载装置设计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7 邹琦;一种可重构混联机构的设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8 张传亮;新型结构冗余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9 周思远;基于并联机构的多指灵巧手设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10 李郴荣;并联机构伺服平台姿态跟踪非线性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6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876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3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