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基于遗传算法的叉车转向机构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31 21:50
  从叉车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量变化角度分析叉车行业近几十年发展的概况和趋势,以及国外叉车的发展方向和技术特点,并与我国行业发展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到我国叉车企业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仍旧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我国叉车行业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相关行业对叉车产品的需求也将变大,因此仍将继续进行相关技术的探索和提升产品性能方法的研究。作为场内搬运、短距运输车辆,机动灵活的转向性能是对叉车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本文将叉车转向机构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优化设计,提高转向机构的性能。包括缩小转向机构转角误差、增大最小传动角以及限制传力比变化的大小。首先,叉车常用的转向机构有双梯形转向机构和曲柄滑块式机构[7][8],这几类机构基本覆盖了大、中、小吨位叉车常用转向机构的类型范围。因此,以这几类机构作为优化设计对象,分析机构转向运动过程。运用坐标法标出机构铰点位置,用解析法建立双梯形转向机构内轮转角、扇形板转角和外轮转角的解析关系模型。同样,建立了曲柄滑块式转向机构转向轮转角与液压缸行程距离之间的...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叉车发展现状分析
        1.1.1 国外叉车行业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向
        1.1.2 国内叉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叉车工作环境对叉车转向性能的要求分析
        1.2.1 叉车工作条件的特殊性
        1.2.2 叉车转向系统需满足的特殊要求
        1.2.3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设计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4 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特点
        1.4.4 本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叉车转向方式及运动特性描述、分析
    2.1 叉车转向方式
    2.2 基本转向机构与参数
    2.3 叉车转向机构基本特性分析
        2.3.1 八字式和交叉式双梯形转向机构的基本特性
        2.3.2 交叉式转向机构与八字式转向机构的联系
        2.3.3 曲柄滑块式转向机构的基本特性
    2.4 叉车转向机构性能评价参数及其与机构性能的关系
        2.4.1 转角误差
        2.4.2 传动角
        2.4.3 力传动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遗传算法原理及其实现
    3.1 遗传算法来源及特点
        3.1.1 从生物进化到智能优化算法
        3.1.2 遗传算法的特点
        3.1.3 遗传算法的应用
    3.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模型
    3.3 遗传算法的实现
        3.3.1 编码方法
        3.3.2 群体规模
        3.3.3 初始群体
        3.3.4 适应值
        3.3.5 遗传操作
        3.3.6 收敛准则
        3.3.7 优化程序控制参数选择
    3.4 遗传算法的搜索行为方式
    3.5 关于遗传算法的改进
    3.6 本文拟使用的遗传算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叉车转向机构遗传算法优化设计
    4.1 概述
        4.1.1 优化设计原理和应用
        4.1.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1.3 优化算法选择准则
    4.2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问题分析
        4.2.1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性质
        4.2.2 多目标优化处理思想
    4.3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4.3.1 优化变量的确定
        4.3.2 确定优化目标
        4.3.3 确定约束条件
        4.3.4 优化算法的选择
        4.3.5 优化算法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软件开发及结果分析
    5.1 VC++简介
    5.2 对优化软件所提的要求
        5.2.1 软件应能提高设计效率
        5.2.2 软件应具有可视化功能
        5.2.3 软件优化结果可调
    5.3 优化软件的开发
        5.3.1 软件结构框架
        5.3.2 转向机构总体计算模块
        5.3.3 优化设计模块
    5.4 实际应用与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总结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存在的问题
    6.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403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403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f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