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工质热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自然工质热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高温热泵 自然工质 CO_2跨临界 二元复叠 性能系数
【摘要】:热泵是一项高效节能技术,但由于其输出温度一般较低,限制了热泵的应用范围,因此开展中高温热泵技术的研究,提高输出温度,有助于扩大热泵的应用范围。并且由于目前热泵的常用氟利昂工质易导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问题,急需寻求环境特性友好和循环性能高的中高温热泵工质。因此本文开展中高温领域的自然工质热泵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自然工质,CO_2由于良好的循环特性和环保特性,成为目前热门的替代工质。并且由于CO_2的临界温度较低,因此在CO_2循环中通常采用跨临界循环。对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循环热泵的供热量、性能系数、压缩机排气和运行压力的理论分析及调节特性和循环性能的实验研究表明: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循环热泵在中高温领域应用存在循环性能系数较低、压缩机排气超温危险和系统运行压力过高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开展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循环热泵的研究。以中间完全冷却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循环热泵为例,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双级压缩和单级压缩同样存在使循环性能系数最大的最优压力。双级压缩有效提高了循环的性能系数,在本文工况范围内,性能系数提高23%~40%,有效降低了压缩机运行压力比,并解决了单级压缩循环存在的排气超温危险问题,在本文工况范围内,排气温度最高不到83℃。但同时也限制了热泵系统的输出温度,使系统不适用于高温领域。为使自然工质热泵循环能有效应用于中高温领域,并考虑到自然工质R290在工程中应用的实际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循环和单级压缩R290循环的二元复叠热泵系统。对此复叠热泵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其输出温度在该热泵系统中经过两次加热后得到梯级升温,系统可高效应用于中高温领域。为进一步提高该热泵系统的循环性能,针对节流损失和复叠温差问题,研究了膨胀机在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循环侧和回热器在单级压缩R290循环侧的应用。用膨胀机替代CO_2侧低压级节流阀,在本文工况范围内,性能系数增大8.6%~12.5%,膨胀回收功最高占总耗功的6.5%,仅在R290侧加入回热器对系统性能的提高效果有限,在过热度为10℃,性能系数提高1.3%。
【关键词】:中高温热泵 自然工质 CO_2跨临界 二元复叠 性能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3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1-14
- 1.2.1 中高温热泵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CO_2工质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3 R290工质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14-15
- 第2章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15-32
- 2.1 单级压缩CO_2热泵循环15-16
- 2.2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理论分析16-20
- 2.2.1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16-17
- 2.2.2 循环性能分析17-20
- 2.3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实验研究20-31
- 2.3.1 单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系统实验装置介绍20-26
- 2.3.2 实验研究目的、内容与步骤26
-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26-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32-46
- 3.1 双级压缩CO_2跨临界热泵循环32-37
- 3.1.1 循环介绍32-33
- 3.1.2 循环热力学模型33-35
- 3.1.3 结果分析35-37
- 3.2 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37-45
- 3.2.1 循环介绍38-39
- 3.2.2 循环热力学模型39-40
- 3.2.3 循环计算分析40-45
- 3.3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系统改进46-55
- 4.1 假设条件46
- 4.2 带CO_2膨胀机的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系统46-51
- 4.2.1 循环介绍46-47
- 4.2.2 循环热力学模型47-49
- 4.2.3 结果分析49-51
- 4.3 带R290回热器的CO_2/R290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复叠循环系统51-54
- 4.3.1 循环介绍51-52
- 4.3.2 热力学分析52-53
- 4.3.3 结果分析53-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5-57
- 5.1 结论55-56
- 5.2 工作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1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J];制冷技术;2001年04期
2 王艮;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J];制冷;2001年04期
3 ;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流体机械;2003年02期
4 王艮;第11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召开[J];制冷;2003年03期
5 高新宇;;热泵系统在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07期
6 赵巍;;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其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7 朱建国;段惠娟;尹世广;陈杰;;推动水(地)源热泵技术应用[J];建设科技;2008年17期
8 王艳;;热泵发展历史[J];节能;2009年06期
9 佐々木;京子;郭廷杰;;日本大力推广热泵、蓄热系统应用情况简介(二)——从空气中回收能源的热泵[J];节能;2009年07期
10 洪世民;;热泵技术的发展应用与节能减排[J];知识经济;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常瑜;;浅析热泵的应用[A];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2 孙晓军;;热泵·控制概述[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允川;尚会建;蒋梁鹤;王亮;杨立彦;郑学明;;环保节能的热泵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郑爱平;华舟萍;康彦青;马乐;;热泵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A];第一届中国(西安)采暖通风、制冷空调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瑞琪;吴业正;;对我国热泵产品发展的看法[A];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谢栋辉;李文伟;;污水热泵在城市建筑供热、供冷中的应用[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爱平;孔帅;杨刚;;热泵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应用分析[A];07’中国西安能源动力科技创新研讨会及展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焕璋;;新能源的开发与热泵技术的应用[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平;董敬宇;董际鼎;;地能热泵与空气能热泵技术实用价值与节能效果探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文忠;冯永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废热热泵回收利用问题研究[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段金平;北京鼓励利用热泵系统供热制冷[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房菲;热泵:为何十年才做出十个亿[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记者 操秀英;新型热泵技术将工业废水变暖流[N];科技日报;2011年
4 李涛涛;凌天科技与中南大学“联姻”[N];湘潭日报;2007年
5 邓未未;热泵 绿色供暖新技术[N];北京日报;2008年
6 姜雨新;济南召开节能热泵技术交流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段金平 本报通讯员 赵瑛 王希强;为“低碳中国”添彩[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刘存瑞;节能热泵技术受重视[N];经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霞;大连冰轮友联在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发展铸辉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姚蓉;热泵技术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花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剑峰;采集凝固热热泵系统的形式与工况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陈轶光;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牛福新;三套管蓄能型热泵集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赖海明;氯化钙—甲醇化学热泵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2年
5 王潇;季节性蓄热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及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海波;空气源燃气机热泵的仿真优化及实验验证[D];天津大学;2007年
7 周湘江;HFC125临界热泵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8 齐子姝;地能利用热泵系统能量多样化机制及其效能[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杨福胜;基于数值模拟的升温型金属氢化物热泵系统优化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10 徐振军;独立式内燃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特性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瑞东;基于部件优化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性能提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冀佳蓉;热泵技术及其在空冷热电厂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徐鹏;新型太阳能光伏—热泵复合建筑供能系统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唐景立;余热回收式水源热泵的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孙学杰;VM循环热泵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郜骅;热源塔热泵系统性能与优化运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彭旭;烟气源热泵系统开发及绕管式冷凝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姚志敏;开式吸附热泵生成蒸汽的实验研究及系统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9 汤玲玲;矿井回风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贺志明;闭式热源塔制热工况运行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52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