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两相流流变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油气两相流流变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气两相流 气泡半径 尺寸分布 气泡变形 流变特性
【摘要】:润滑系统是机械传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润滑系统的润滑特性与润滑油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润滑系统在工作时,由于搅拌和空化作用,润滑油中会不可避免地混入气泡行成油气两相流。气泡的存在会对油液的性质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压缩性和粘度,从而会影响润滑油的润滑特性。因此对油气两相流中气泡的特性以及油气两相流流变特性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油气两相流,对气泡的演变规律、尺寸分布、变形以及油气两相流的流变特性展开了研究。论文首先在瑞利方程的基础上,结合亨利定律和菲克扩散定律建立了考虑气体溶解时气泡的动态演变方程。基于气泡表面受力平衡建立了气泡稳态半径与液体压力的一元三次关系式,并结合卡尔丹公式求解该关系式得到了气泡稳态半径与液体压力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利用相同的方法,建立了考虑溶解时气泡稳态半径与液体压力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了相应的解析表达式。搭建相关实验台,对气泡稳态半径与液体压力关系的解析表达式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对不同含气率下油气两相流中气泡的尺寸分布规律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气泡的尺寸分布近似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对气泡的平均半径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含气率对气泡的尺寸分布和平均半径影响较小。结合气泡半径与压力的关系式研究了油气两相流寒气率随液体压力的变化规律。结合流体动力学,论文分析了气泡在剪切流场中的变形以及气泡对两相流粘度的影响。气泡变形主要受剪切率、气泡半径和气液界面张力的影响,剪切力与界面张力的比值为毛细数,毛细数较小时气泡变形量也较小且近似等于毛细数,毛细数较大时,气泡变形量时毛细数的指数函数。气泡对两相流粘度的影响与气泡的变形量有关,油气两相的粘度随气泡变形量的增大先减小然后逐渐趋于稳定。
【关键词】:油气两相流 气泡半径 尺寸分布 气泡变形 流变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17.2;O35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2
- 1.2.1 两相流流变特性理论研究现状12-15
- 1.2.2 两相流流变特性试验研究现状15-22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2-23
- 第2章 油气两相流气泡半径演变规律23-48
- 2.1 气泡动力学方程24-32
- 2.1.1 Rayleigh-Plesset方程24-26
- 2.1.2 亨利定律26-27
- 2.1.3 菲克扩散定律27
- 2.1.4 考虑气体扩散的气泡动力学方程27-30
- 2.1.5 数值求解对比30-32
- 2.2 压力对气泡稳态半径的影响32-44
- 2.2.1 气泡半径与液体压力的关系32-37
- 2.2.2 解析解的正确性37-38
- 2.2.3 考虑气体扩散时气泡半径与压力的关系38-44
- 2.3 温度对气泡稳态半径的影响44-46
- 2.3.1 气液界面张力45
- 2.3.2 界面张力与压力温度的关系45
- 2.3.3 气泡半径与温度的关系45-46
- 2.4 本章小结46-48
- 第3章 油气两相流气泡尺寸分布规律48-82
- 3.1 气泡尺寸分布试验48-54
- 3.1.1 实验方法分析48-49
- 3.1.2 实验方案总体方案49-51
- 3.1.3 图像处理51-54
- 3.2 气泡半径与压力的关系的实验验证54-69
- 3.2.1 初始半径为 0.01mm的气泡半径随液体压力的变化55-58
- 3.2.2 初始半径为 0.26mm的气泡半径随液体压力的变化58-61
- 3.2.3 初始半径为 0.5mm的气泡半径随液体压力的变化61-65
- 3.2.4 初始半径为 3mm的气泡半径随液体压力的变化65-68
- 3.2.5 结果分析68-69
- 3.3 气泡尺寸分布的规律统计函数69-76
- 3.3.1 含气率为 0.34%的气泡尺寸分布69-72
- 3.3.2 含气率为 2.7%的气泡尺寸分布72-73
- 3.3.3 含气率为 12.74%的气泡尺寸分布73-75
- 3.3.4 结果分析75-76
- 3.4 含气率随压力变化规律76-79
- 3.5 气泡半径的平均值79-81
- 3.6 本章小结81-82
- 第4章 气泡变形与油气两相流流变特性82-97
- 4.1 气泡的变形82-91
- 4.1.1 气泡小变形83-88
- 4.1.2 气泡大变形88-91
- 4.2 气泡变形对油气两相流粘度的影响91-93
- 4.3 油气两相流流变特性实验研究93-96
- 4.3.1 实验设备与原理93-94
- 4.3.2 实验与理论对比94-96
- 4.4 本章小结96-97
- 结论97-100
- 1 本文主要结论97-98
- 2 论文的创新点98
- 3 后续工作展望98-100
- 参考文献100-10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105-106
- 致谢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袁益超;刘聿拯;;进口参数对汽-液两相流升压装置最大出口压力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8年06期
2 张炳东;刘丹;王栋;;分相式气液两相流体等干度分配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李常伟;曹夏昕;孙立成;金光远;;摇摆对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特性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年03期
4 宿成基,曹欣荣,孙建成;测量液—固两相流流量的梯度相关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5 曹国凭;张耀宗;陈举烽;;气、液两相流在水平管道中水头损失的实验研究[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燕芳;李文涛;;气/液两相流相关法测速系统的仿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13期
7 何成;郑莹娜;李扬;;气-固两相流动态测试综合实验平台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3年05期
8 范江,曲德斌,张子香;两维两相流数值模拟的有限元与边界元解法[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4年02期
9 周云龙,,陈听宽,陈学俊;蒸发管内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线性分相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5年06期
10 王弥康;管内两相流沿程摩阻压降与单相摩阻系数[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强伟;;基于改进分相流模型的两相流流量测量[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2 杨利民;赵振莹;赵立立;;T形管分离两相流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3 洪文鹏;周云龙;刘洋;;空气-水两相流横掠圆柱表面压力特性的试验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李强伟;;基于改进James模型的两相流密度测量[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5 毛志斌;韩庆邦;徐杉;左汉锋;殷澄;朱昌平;;四种模型下Scholte波波速传播特性的分析[A];第三届上海——西安声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左加传;宋付权;;石英微管中两相流体界面特征[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霞;基于数据挖掘的两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谭超;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D];天津大学;2010年
3 栾锋;摇摆对水平管内气水两相流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孟振振;气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栋;分流分相式气液两相流体流量计[D];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
6 郑桂波;插入式阵列电导传感器两相流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孙涛;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两相流流型辨识与流量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杨坤;气水脉冲清洗给水管道两相流过程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迪;低雷诺数液—液两相流体的流动与混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姜瑞涛;两相流测量电导探针研制和标定[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曹英男;基于科氏流量计的气液两相流的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王宇辰;低温两相流不同流型空泡率动态特性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罗先伟;油气两相流流变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星;流固两相流中固相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7 付荣荣;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单通道盲源信号分离测量两相流速度[D];辽宁大学;2011年
8 高一娟;微通道内两相流界面追踪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春梅;水气两相流在单裂隙岩体中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范广铭;摇摆状态下两相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45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54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