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跨电磁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单双跨电磁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
【摘要】:以经典的Jeffcott转子系统模型为基础,在综合考虑电磁力、碰摩力及裂纹力等强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下,分别建立了单跨及双跨电磁轴承转子系统模型,在研究单跨转子系统时还考虑了辅助轴承对系统的支撑力,结合转子动力学及牛顿运动定律列出系统运动方程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四阶龙格库塔数值积分法对方程进行了数值积分计算,综合运用三维分岔图、平面双参数图、分岔图、轴心轨迹图及庞加莱截面映射图对各个系统参数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和系统运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及判定,并且对比分析了转轴产生裂纹前后系统参数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规律,定量地确定了系统在特定参数下运动特性发生改变的临界参数点,得到了系统的周期运动、概周期运动及混沌运动的转速区间,以期为此类转子系统的参数匹配、故障预判及诊断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跨的电磁辅助轴承转子系统而言,为了能获得宽而稳定的工作转速区间,刚度比K取值应该在?5.35.1??之间,间隙比0d取值在?9.068.0??之间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当系统的偏心量增大时系统在w???20?之间的转速区域内运动稳定性变差,在条件允许下应该尽可能使偏心量减小。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当转轴出现裂纹时系统稳态响应的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5.20?之间的转速区间,裂纹的产生导致系统响应中混沌、概周期运动区域增大,周期性运动主要夹杂在概周期运动中出现且出现的转速区间较窄,系统运动稳定性下降,同时裂纹导致转子系统的启动特性变差。在双跨转子系统中,系统运动主要经历了周期1—混沌运动—周期运动—概周期运动—周期1运动几种形式,最后都是在????2.30.3?之间的转速区域进入周期1运动。摩擦系数f、联轴器与轴刚度比31K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比较弱,而在其他系统参数的变化下系统呈现出了丰富的动力学行为。
【关键词】:电磁轴承 单双跨转子 裂纹 分岔 混沌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113;TH1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课题来源及名称9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3 转子动力学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10-12
- 1.4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12-13
- 2 电磁辅助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13-40
- 2.1 系统模型13-14
- 2.2 系统模型及运动方程14-16
- 2.3 数值仿真及分析16-38
- 2.3.1 刚度比K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16-20
- 2.3.2 摩擦系数f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20-24
- 2.3.3 偏心量U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24-27
- 2.3.4 质量比γ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27-31
- 2.3.5 阻尼比v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31-34
- 2.3.6 间隙比d_0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34-38
- 2.4 本章小结38-40
- 3 考虑裂纹影响时电磁辅助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40-60
- 3.1 系统模型40-41
- 3.2 系统方程41-43
- 3.3 数值仿真及分析43-58
- 3.3.1 考虑裂纹影响时刚度比K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43-46
- 3.3.2 考虑裂纹影响时偏心量U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46-49
- 3.3.3 考虑裂纹影响时摩擦系数f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49-52
- 3.3.4 考虑裂纹影响时质量比γ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52-55
- 3.3.5 考虑裂纹影响时间隙比d_0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55-58
- 3.4 本章小结58-60
- 4 双跨电磁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60-100
- 4.1 系统模型60-61
- 4.2 系统运动方程及其无量纲化61-65
- 4.3 数值仿真及其分析65-98
- 4.3.1 刚度比K_(c1)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66-70
- 4.3.2 摩擦系数f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70-74
- 4.3.3 刚度比K_(21)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74-78
- 4.3.4 刚度比K_(31)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78-82
- 4.3.5 质量比γ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82-86
- 4.3.6 质量比M_(25)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86-89
- 4.3.7 间隙比D_0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89-92
- 4.3.8 偏心量U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92-95
- 4.3.9 阻尼比v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95-98
- 4.4 本章小结98-100
- 结论100-102
- 致谢102-103
- 参考文献103-10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冠炜,康胜,蔡永辉,尧辉明;一类含间隙机械振动系统的概周期运动与混沌(英文)[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张艳龙;一类三自由度冲击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李景正;惯性振动落砂机周期运动的稳定性[J];东北工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4 张安兵;褚衍东;韩振辉;张文琦;;一类对称碰振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徐慧东;谢建华;;单自由度含间隙分段线性系统周期运动的倍化分岔[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吕小红;朱喜锋;;一类冲击钻进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7 郑惠萍,陈予恕,梁建术;滑动轴承不平衡弹性转子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J];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张勇;;电动力绳索系统的周期解求解及其稳定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年05期
9 何学军;张琪昌;赵德敏;;索结构风雨振的周期运动及混沌运动动力学[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3期
10 舒仲周;;有碰撞存在的多体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稳定条件[J];振动工程学报;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泽辉;;振动颗粒床中的倍周期运动与对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长利;郑建荣;吴清;;裂纹转子轴承系统的周期运动稳定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秦志英;;非光滑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周期运动的非光滑分岔[A];第六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陈树辉;沈建和;;分岔计算的新方法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5 文桂林;徐慧东;;碰撞振动系统拟周期运动的反控制[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爽;李玉仙;贺敏佳;李延树;巩蕊;刘彬;;一类非线性相对转动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控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7 刘新华;金俐;;一类两自由度非线性碰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文桂林;;分岔反控制理论与碰撞振动系统拟周期运动的反控制[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王姣;刘才山;;Bouncing Dimer的周期运动及其稳定性[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新华;金俐;;一类两自由度非线性碰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敏;高维非线性动力系统周期解的研究及工程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赵广慧;非线性杆中的孤波与复杂动力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3 于洪洁;多自由度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数值分析及混沌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徐慧东;非光滑动力系统周期解的分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汉卿;单双跨电磁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荆亚芳;空气阻力对完全非弹性蹦球倍周期运动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勾戬;再生型切削颤振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朱辰钟;多自由度参数振动系统实验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冯景;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旋转叶片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陈玉明;一类干摩擦系统的周期解及粘滑分岔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冯长先;齿轮系统动力学及参数合理匹配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8 甄亚欣;高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降维方法与分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李军;非线性动力学稳定性的参数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陈威;弹性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控制[D];江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4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76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