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设计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09-10 01:18

  本文关键词: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设计与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永磁联轴器 结构设计 永磁传动参数 调速性能 控制过程


【摘要】:永磁联轴器脱胎于永磁传动技术,具有非接触传递、软启动、自带过载保护等优点。高性能永磁材料钕铁硼被开发出来之后,永磁联轴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开发出了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永磁联轴器,例如盘式永磁联轴器、筒式永磁联轴器、限矩型永磁联轴器、调速型永磁联轴器等等,使联轴器的应用场合大大增加。可调速永磁联轴器通过改变铜环和永磁盘之间的间隙改变输出转速和输出转矩。目前通行的可调速异步永磁联轴器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结构复杂、调节不利、转动惯量较大等等。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一台功率为7.5kW,转速1440r/min的电机(型号为Y132M-4)为原动机,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调节精确的盘式异步可调速永磁联轴器。随后分别用数值计算和有限元仿真两种方法对转矩传递杆进行强度校核,验证了转矩传递杆可以满足力学性能。设计出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之后,需对其永磁传动部分的参数进行优化。在ANASY Maxwell中创建永磁传动部分的模型,然后控制变量,分别对各个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在本课题的条件下,最优永磁体极数为12极,最优永磁体厚度为30mm,最优铜环厚度为5mm,铜环和永磁体之间的最小间隙为2mm,最大间隙为20mm。调速机构是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联轴器的工作性能。为研究调速系统的性能,首先推导出伺服驱动系统和丝杠传动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将这两个模型结合起来导入到MATLAB Simulink中,进行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添加编码器反馈后,调速性能有明显的改善,选择合适的放大器参数后,系统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满足要求。完成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设计与研究之后,还要设计其控制方案,使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在工作时能满足各种要求。为此,本文首先明确了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控制要求,针对要求设计出了伺服调速系统的运行控制线路图,然后编写了PLC的控制程序,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满足控制要求。最后用西门子S7-200 CN对编写的程序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程序中没有错误,PLC可以正常运行。综上所述,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可调速永磁联轴器中的问题,还具有成本低廉、控制方便等优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在力学方面、永磁传动方面、调速性能方面均能满足要求。
【关键词】:永磁联轴器 结构设计 永磁传动参数 调速性能 控制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3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0
  • 1.2 永磁联轴器的分类10-12
  • 1.3 永磁传动技术的发展历程12-13
  • 1.4 永磁联轴器的发展状况13-15
  • 1.4.1 国外发展状况13-14
  • 1.4.2 国内发展状况14-15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15-16
  • 2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结构设计16-26
  • 2.1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结构及原理16-18
  • 2.2 主要零部件的作用18-19
  • 2.3 转矩传递杆的强度校核19-24
  • 2.3.1 数值计算20-22
  • 2.3.2 有限元分析22-24
  • 2.4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优点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3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传动参数优化26-36
  • 3.1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传动部分的模型26-29
  • 3.2 永磁体极数的确定29-31
  • 3.3 永磁体尺寸的确定31-32
  • 3.3.1 永磁体截面形状的确定31-32
  • 3.3.2 永磁体厚度的确定32
  • 3.4 铜环尺寸的确定32-34
  • 3.4.1 铜环内外径的确定33
  • 3.4.2 铜环厚度的确定33-34
  • 3.5 最大间隙与最小间隙的确定34-35
  • 3.6 本章小结35-36
  • 4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调速性能研究36-49
  • 4.1 伺服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36-42
  • 4.2 丝杠传动部分的数学模型42-43
  • 4.3 伺服调速系统仿真分析43-47
  • 4.4 本章小结47-49
  • 5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控制过程49-62
  • 5.1 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控制要求49-50
  • 5.2 控制线路图50-53
  • 5.3 PLC控制程序53-57
  • 5.4 PLC控制实验57-61
  • 5.4.1 实验用具57
  • 5.4.2 实验步骤57-61
  • 5.5 本章小结61-62
  • 6 结论与展望62-64
  • 6.1 结论62-63
  • 6.2 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7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彩絮;联轴器孔与轴配合的选择[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1年09期

2 王玉良;永磁联轴器的系列化[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2年06期

3 靳光法;几种新型联轴器[J];机械工程师;2002年01期

4 舒家骏;陈永昌;;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联轴器[J];装备机械;2003年01期

5 刘利东;几种新型联轴器简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年03期

6 吴晓红;新型高弹联轴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3年03期

7 陈松,徐文峰;浅谈泵用联轴器的选型[J];水泵技术;2003年05期

8 骆红 ,阮忠唐;联轴器相关标准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4年10期

9 ;便捷可靠的飞轮联轴器[J];现代制造;2005年09期

10 开天;正确选用联轴器[J];现代制造;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乾;贾胜磊;;联轴器的选型及其维护[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健康;;大型轧钢电机大轴轴端配装客户联轴器的方法(摘要)[A];2010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上海电气杯》征文论文集[C];2010年

3 王琢贵;;浅谈大型设备联轴器的拆装方法[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4 赵广;刘占生;王永亮;陈锋;;不同类型联轴器对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影响理论与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5 匡俊;马峥;马玉顺;李启飞;余天乐;朱兵;;永磁联轴器的散热及噪声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6 马晓军;;联轴器找正时的测量方法[A];2009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7 郭建文;;联轴器综合故障检测装置[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郭建文;;联轴器综合故障检测装置[A];节能减排 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低碳经济下高技术制造产业与智能制造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吴华模;程东;赵玉东;纪建国;宋瑞;曹志栋;;鼓形滚珠联轴器在轧机上的应用[A];2012年河北省轧钢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申屠留芳;张相炎;;新型关节轴承式叠片联轴器[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双林;冀联精心打造联轴器基地[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魏双林;河北冀州联轴器占据国内四成市场[N];中国工业报;2011年

3 魏双林;冀州联轴器厂产品创新添活力[N];经理日报;2003年

4 科文;加速技术创新 提升产品档次[N];中国冶金报;2009年

5 魏双林;冀州市联轴器厂产品创新添活力[N];中国冶金报;2003年

6 林林;河北冀州市联轴器厂新品开发“因市而动”[N];现代物流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魏双林;“冀联”创新利器辟出新天地[N];现代物流报;2011年

8 记者 魏双林 通讯员 刘桂春;冀联加速新品研发开拓市场[N];中国冶金报;2006年

9 高广洲;利用定位环解决联轴器互换难题[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10 ;“首钢长白”推出三项新产品[N];中国冶金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学锋;滑移型三叉式联轴器的抗磨损结构及其润滑特性[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广;转子—联轴器—轴承—隔振器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申屠留芳;关节轴承式叠片联轴器的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新星;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特性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朱华卫;液体粘性联轴器特性及其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景明;高速柴油发电机组轴系联轴器参数匹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刘文俊;MW级风电联轴器装配工艺及仿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宋健;机车牵引齿轮用端齿联轴器的参数计算与强度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6 郑成龙;考虑声—固—热耦合影响的盘式可调速永磁联轴器降噪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欧国威;联轴器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8 张秀秀;基于粘性联轴器的新型电驱动防滑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邰志恒;新型可调速永磁联轴器的设计与优化[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尤文;基于计算机模拟仿真的联轴器—转子系统力学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3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823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4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